从下草湾化石群看洪泽湖地区中新世时期的生物多样性

从下草湾化石群看洪泽湖地区中新世时期的生物多样性

ID:46272327

大小:283.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2

从下草湾化石群看洪泽湖地区中新世时期的生物多样性_第1页
从下草湾化石群看洪泽湖地区中新世时期的生物多样性_第2页
从下草湾化石群看洪泽湖地区中新世时期的生物多样性_第3页
从下草湾化石群看洪泽湖地区中新世时期的生物多样性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下草湾化石群看洪泽湖地区中新世时期的生物多样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地质学刊第37卷第2期doi:10.3969/j.issn.1674-3636.2013.02.169从下草湾化石群看洪泽湖地区中新世时期的生物多样性蒋功成1⋯,李才生1’2,滕寿玉3(1.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淮安223300;2.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3.江苏省洪泽湖渔管会办公室,江苏淮安223300)摘要:泗洪下草湾被古生物学家称之为中新世生物化石的宝库,对于研究新生代植物、软体动物、脊椎动物乃至灵长目动物的演化与传播都有重要的意义。从其多种类型的化石记录看,在中新世时期,洪泽湖地区显示出丰富的生物

2、多样性,而由河湖相向河流相的转变以及地质活动的加剧,亦引起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变化。关键词:中新世;化石;生物多样性;下草湾;江苏泗洪中图分类号:Q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636(2013)02—0169—040引言自1952年在泗洪下草湾发现古生物化石以来,考古学家近年来在该地区陆续发现了多个地点、多个年代的古生物化石,包括植物、软体动物、脊椎动物,特别是古猿及古人类的化石。这些化石体现了新生代中新世(统)时期该地区的地质与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1峰山组植物化石群峰山组化石发现于泗洪县峰山乡,为早中新世河湖相沉积

3、。孢粉学研究显示,该组以榆属(矾一mu$)、栎属(Quercus)、山核桃属(Carya)为主的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以松属(Pinus)为主要裸子植物花粉次之,蕨类孢子较少。组合中木本花粉占优势,为总数的63.79%一83.22%;草本花粉次之,为总数的8.55%~24.07%;孢子较少,为2.4%一15.51%。榆属的数量在整个组合中比例较高,最高达22.4%。草本花粉中出现最多的为旋花属(Convolvulus)、眼子菜属(Potamogeton),禾本科(Po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等也有一定数量。蕨类植物孢子

4、中出现较多的有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蕨属(Pteridum)、水蕨属(Ceratop—teris)等(张玉兰等,1982)。此外,还有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确的孢子被发现,胡存礼(1986)推测其可能为菌藻类的孢子。从峰山组的孢粉化石成分可以看出,当时的植物群景观是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掺杂常绿阔叶分子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在较高山地生长着针叶林。孢粉化石的主要成分是榆科的榆属(矾一mw)、山毛榉科的落叶阔叶栎属(Quel'clz$)、栗属(Castanea)、胡桃科(Juglandaceae)、桦木科(Betu—laceae

5、)、椴树科(Tiliaceae)等,这些都是典型的温带一暖温带植物。在峰山组植物群中还出现一些生长于亚热带、热带地区的常绿阔叶树种,如山毛榉科的青岗栎(Q.erc黜glauca)、木兰科的木兰(Magnoli—n)、五加科(Araliaceae)、芸香科(Rutaceae)、山茶科(The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等。从峰山组植物群的生态习性,反映了当时泗洪地区曾生长有繁茂的森林,林内有藤本或草本植物,并有大面积的浅水湖泊,湖周围植物茂盛,湖内水生植物也较多。植物群面貌与今Et江南的山地植被有些相似,体现为亚热带气候,

6、不同位置地层中植物化石种类的分布也体现出该时期水动力由强转弱,水体趋向平静的湖泊沉积,并相继出现沼泽、陆生及旱生的植物。胡存礼(1986)、张玉兰等(1982)将峰山组化石与山东临朐中新统的山旺组、苏北地区渐新世晚期山垛组等相关地区的孢粉组合进行了比较,认为峰山组收稿日期:2012—07—14;修回日期:2012—08—11;编辑:侯鹏飞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JB720002),江苏省洪泽湖渔管会科技合作项目作者简介:蒋功成(1968一),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态史、科学史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ji6

7、80103@163.tom170地质学刊2013年6月化石为早中新世的河湖相沉积。2下草湾组的哺乳动物与软体动物化石下草湾位于淮河进入洪泽湖拐湾处,距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7.5km,是河湖间1个海拔44.4TTI的岗岭地带。下草湾组化石为分布于苏北及淮河下游的1组中新世(中晚期)河湖相沉积,标准剖面在泗洪县双沟镇东南的下草湾村附近,由杨钟健等(1955)命名。后来在泗洪松林庄、双沟、戚嘴等地发现的化石也被归于一类,称下草湾动物群或下草湾系。最早在下草湾发现的动物包括上、下2个主要的哺乳动物化石群,下化石群代表性的化石有杨氏河狸(Youngofi

8、bersinensis,即中国大河狸)、山旺近无角犀(Plesiaceratheriumshanwangense)、淮河脊棱象(Stegolophodonhuaih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