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学的问题与策略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教学的问题与策略分析摘要:美德是一个人的精神宝藏,其价值难以衡量。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品德要求愈来愈高,在此形势下,中等职业院校应加强德育教学工作,培养出更多身心和谐的毕业生。针对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需要寻求相应的解决之道。通过这种问题与策略的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方能迎接挑战、找准方向,继而获取更高层次的教学成果。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学问题策略德育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乃至心理健康教育等,启发、训练和改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
2、生健康的精神状态和完美的人格,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正如培根所言:“美德犹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一个人若缺少了道德,就如同失去了阳光雨露滋养的花朵,将会瞬间凋谢。随着二十一世纪的科技、经济的发展,社会愈发需要专业功底扎实、道德素质过硬的全面型人才。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院校也需要加强德育教学工作,为社会输送更多身心和谐的职业后备军。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科技兴国”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但是,自从职业学校实行并轨招生以来,生源困难,其素质不断下降,职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厌学”情绪严
3、重,学校德育教学管理难度日渐增大。1.问题分析纵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发现了一系列与现实需求相冲突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来源于现实因素的束缚,又源于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1.1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使德育工作难度系数递增。近些年来,由于高校扩招规模的加大,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职业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影响到生源的数量和质量。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应届初中生,年龄层次偏小且综合素质层次不齐,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不但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声誉;此外,大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
4、,使得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难以按时进行,严重影响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这些因素都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进程中的阻碍。1.2德育教学目标模糊,陷入形式化的“怪圈”。开展德育教学的意义是什么?德育的长期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德育工作的具体方针、路线包括哪些?如何使德育教学工作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特色?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尚未认清这些问题,以致德育教学工作成为一个“空架子”,陷入止步不前的状态。1.3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德育教学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汲取现实的土壤及创新的露水。但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十分单调、陈旧,与现实环境结合得不够紧密。此外,德育教学模式也
5、十分单一,受制于传统教学范式的束缚,缺乏多元性、灵活性。加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师资队伍较为匮乏,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德育不受重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等一系列的后果。2.相应策略针对上述现实困境,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应如何一一化解,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值得借鉴与实践。2.1明确德育教学目标,凸显中等职业学校特色。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若想有条不紊地开展中职德育工作,就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教学理念。德育教学并不是一项表面化的工程,它应当深入到具体的现实领域,用亲切、可信的力量来引导学生们的品德修养。一方面,社会以及学校必须重新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6、唤醒广大师生对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视。德育关乎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就业情况,还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态度、精神境界,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久、终生的。另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必须契合学生群体的特点,关注他们的接受心理和现实需求。由于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偏低,德育教学应按弃“以暴制暴”的方针,转而用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另外,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专业性的职业人才,因此德育教学需要凸显专业特色,为学生们将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心灵层面的向导。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应注意塑造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鲜明特点。如在礼仪教学中根据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而因材施教,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
7、形态、口才与语言、礼仪礼节,并表现出各自的气质与特点。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不仅要教会学生求知心理、健康心理、审美心理,而且要通过对学生心理测试,教会其做人、做事、做学问,勇于探索与创新。2.2创新教学内容,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两个层面上寻求突破。德育教学不能桎梏于教学大纲抑或是教材,而要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现实环境中来。唯有如此,德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