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

ID:46177759

大小:58.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1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_第1页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_第2页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_第3页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翻译教育理论论文    一、引言    作为一条著名的文学理论“陌生化”一词首先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ViktorShklovsky)就艺术技巧和美学效应的关系提出“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二、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特征    翻译是在源语文本指向的空间内的再创造这决定了陌生化的限度;翻译用另一种语言再表述又是在另一种文化中被接受这决定了翻译的语言及文本经验的“前在性

2、”与文学创作的不等;而且翻译文学还面对平行文本的挑战这一切造成了翻译上的陌生化有着其特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虽然翻译界至今没能对“陌生化翻译”的定义给予确切权威的解释但翻译界很早就关注到了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现象在上文中已经给出“陌生化翻译”策略定义的前提下本部分试就文学翻译中的“陌生化翻译”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有文学艺术素养的译者是让译本处在游离于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之间的地带:源语文本对于目的语文化而言是异域的而目的语文本从文化上来说既有异于源语文化也不同于目的语文化因此译文具有异域性试看AnEssaybyRonaldD

3、uncan中的一段:Thenwhilststaringatmymostdecrepitoldtreewhichstoodinfullflamboyantbloomhesaidhalftohimself:“WhenwewereretreatingtoDunkirkIoftenwonderedwhatitwasIwasdefending;andwhenwelandedinNormandyIusedtoaskmyselfwhatIwasfightingfor...IsupposeIwasfightingforthatthereo

4、ldtreeofyours!Damnfunnyain’tit”    譯文:后来他盯着我的一棵最朽不可雕却又盛开着火焰般的鲜花的老树半自言自语地说:“当年我们溃退到敦刻尔克时我常想我们到底在保卫什么;当我们诺曼底登陆时我又常问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战……我想当时我是在为你的那棵老树而战!见鬼太可笑了不是”    译文中讲原文中的“decrepit”译成“朽不可雕”而不是词典中的“衰老的破旧的”采用了“陌生化翻译”汉语中没有“朽不可雕”这个成语译者翻译的“朽不可雕”来自典故“朽木不可雕也”亦写作“朽木不雕”或“朽木粪土”“朽木不

5、可雕也”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含义是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源语文本中用“decrepit”是用来形容树木的苍老而并非简单的“old”实际上便是采用了文学上的“陌生化”;在译文中译者放弃使用“衰老的破旧的”进行字面上的直译力图保存源语文本中的“陌生化”效果将其译成“朽不可雕”使读者联想起“朽木不可雕也”的典故;同时“朽不可雕”由于是译者根据源语文本并结合

6、目的语文化“改造”之后的词语本身就具有了“陌生化”的翻译效果    “朽木不可雕也”词源本义即指“腐烂的木头不能雕刻”延伸为我们常用的解释“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译者使读者在对此典故认知过程中又进一层将其重新用来形容词源的本体——树木达到了“本体——喻体(已知文学意义)——回归本体”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喻体(已知文学意义)——回归本体”的过程中“陌生化翻译”策略带给读者一种新奇的审美感受不仅重新界定了“朽木不可雕也”的文学性又将原文“decrepit”陌生化后深层次的文学性诉求表现出来达到了极佳的审美效

7、果    三、结语    “陌生”是相对于“熟知”而言的陌生化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涉及文学中的戏剧文学、美学、翻译学等各方面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掘另外陌生化翻译得来的文本也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总结出其内在逻辑为陌生化翻译理论提供实际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支撑    参考文献:    [1]肖曼琼.“陌生化”:从诗歌创作到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xx(2):9396.    [2]茅盾.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A].1921.罗新璋编.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37343.    [3]Benjamin

8、Walter.TheTaskoftheTranslator[A].1923.Trans.    [4]BrookerPeter.CulturalTheory:AGlossary[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Inc.1999.    作者简介:彭星(1994)女安徽滁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