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科学课创新思维的培养

ID:46139200

大小:5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1

浅谈科学课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1页
浅谈科学课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2页
浅谈科学课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科学课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科技创新论文浅谈科学课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应该为新世纪培养怎样的人才?江总书记在第二次全教会上指出:“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那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小学科学作为素质教育在一门主要学科,教师应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依据自然科特性,进行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呢?下面谈谈自己儿点肤浅的看法。一、创设情境,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思维起于问题,创新的开始也来自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

2、题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研究的宝贵经验。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创造力形成的关键环节。孩子一挣开眼睛,就会对世界充满好奇,充满疑问。在初步学会表达后,无论对什么事物总爱问个为什么?譬如:小鸟为什么会飞?青蛙为什么是生活在水里?人为什么要吃饭?等等。判断学生学得好与坏,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因此,只有教师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岀问题。例如教学《怎样测定力的大小》,开始时,我便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接着学生便提出了一连

3、串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提岀的问题选择其中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又如《摩擦力》一课,我先让每位学生利用圆筒测力计测出自己铅笔盒在桌面上滑动吋的摩擦力,并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结果板书在黑板上:1.6、2、1.8、2.2、1.7……从黑板上这一串数字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每个铅笔盒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并且能提出问题。发现了问题,也就有了探索的目标。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激发他们质疑的积极性,使

4、学生注重现象和问题Z间密切联系,在头脑中养成经常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过程。二,动手操作,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它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它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打打破墨守陈规,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去分析,考虑,寻找问题的多种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如教《电磁铁(一)》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了一个问题:“电磁铁磁性的有无与什么有关系,请你们每人动手制作一个屯磁铁,亲自试一试?电磁铁有哪些性质?看谁发现得多?”这时学生迫不及待地

5、利用材料实验,出现了现象:大多数学牛:发现了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电磁铁切断电源,磁性消失还有的学生发现了电磁铁像其它磁铁一样也分南北极的现象。这时教师乂问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出于对电磁铁的好奇心,仅电磁铁铁芯一项就提出了以下问题:(一)能不能分别用一截铁管,一截三角铁或一块环形铁片代替铁钉?(二)能不能分别用塑料毛管,一截小木棒或一截钢管代替大铁钉?这两个问题是学生思维标新立异的具体表现,我对学生这些有创见的提问不论是否正确,都给了充分的鼓励,并及时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动手制作,实验从而得出科学结

6、论.三、应用新知,培养思维的主动性。一个人没有知识,就无所谓能力,学过的知识不会应用与不能形成能力,学生经过努力,自行获取新知后,要能应用新知去判断事物,去解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学习的效果不仅体现在会不会应用,更体现在会不会创造性地应用,当完成一定阶段的教学后,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新知。如学完《杠杆》一课后教师提出:“司马光看到同样掉到水缸里,他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孩,你能想出比他更好的办法吗?”通过思考后,有个学生说:“如果利用杠杆撬翻水缸,不仅可救出同样,还可保全水缸。”其他学生报以热

7、烈的掌声,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知识就是力量的含义。乂如在教学《地球引力》这一课后,教师可提出:“假如地球没有引力,那会怎样?”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人的学生说:“那地球就会像月球一样,人类无法在些生存。”也有的学生说:“那我们都会成为跳高冠军/乂有的学生说:“我们中只要拍儿下手,就会像蜻蜓一样飞起來。”等等。四、合作参与,培养思维的主动性。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呢?例如在教学《弹性》一课,可采用分组实验,在学生充分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议一议,让他们畅所欲言,把探究过程屮发现的奥秘

8、讲给大家听,再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认识逐步由片面到全面。由分散的发现变成集体的智慧,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基础上,最后自已归纳出所要学的概念来。在教学“弹力”这一概念吋,学生反复地拉或压弹簧,通过手的感觉,从手的压力,弹簧对手的反作用力,弹簧长短的变化过程中的体会两种力——外力与弹力。学生拉或压弹簧,并从中体会手的感觉过程,是纶活经验的运用和再积累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