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842313
大小:184.00 KB
页数:28页
时间:2019-11-18
《山东省泰安市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泰安市2019届高三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为现代美学境界理论的形态之一,有我之境是以一种原发的生命之情去真切地感受这个世界,以贴切的艺术语言去呈现切身的所感所想。从对生命之“我”的认知上,有我之境立足于古代的气性论人性哲学。相比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与道禅心性论,气性论哲学虽非中国人性论正统,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从未缺席过。在先秦,从《性自命出》的“喜怒哀
2、悲之气,性也”、告子的“生之谓性”再到荀子的“性者,本始才朴也”。其皆以人生而具有的客观材质或本然素质为人性内涵。除了作为历代文人骚客隐在的创作动机,这种人性论观念在两汉、魏晋与晚明还一度成为显学而风靡一时。以感性解放与生命自由的现代视角回望中国文化,不难发现,所谓的汉魏、两普、晚明以及王国维推崇的五代北宋词阶段等美学高峰期,都是与这种气性论哲学紧密相关的。不同于儒释道以心灵的理性精神来看待生命的本质之性,气性论人性哲学对生命的认知是一种经验的生理主义、材质主义。它直接将个体生命视为生理材质的聚合。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与气质,加上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世
3、界方式,因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艺术面貌。这正是刘勰所说的:“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相比于儒释道主流哲学对“有我”的拒斥。气性论哲学虽然缺乏精神的深度但更具有生命的温度。在孟子那里,虽然主张要对大体之心与小体之身“兼爱兼养”,但最终只将仁义礼智之大端视为人性本质,而要求以大制小,以贵制贱。在庄子那里,“吾丧我”之心性工夫即是对有情经验之“我”的堕离。而呈现一片空灵的精神境界。在禅宗那里,则以善知识,开真正法,去掉情识迷妄而明心见性。可见,主流的儒释道哲学凸显的是生命最值得珍视的理想与超越层面,
4、开启的是中国文化安身立命的生命精神。但是,正由于生命气性论的互补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才显得如此色彩纷呈,波澜壮阔。生命的气性论哲学使得中国人不只是行进在理想的朝圣之路,还在世俗的生活之中感受着真情实爱,嗟叹蹉跎。有我之境就是不理想但却真实的生命所浇灌出来的美学之花。气性的生命不以高悬的道德理想与心性提撕为生命的主宰,故最易直呈生命的原发感性精神并创造出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的艺术作品。(摘编自余开亮《至情与关学有我之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现代美学境界理论的一种形态,“有我之境”强调以真性情感受世界,以艺术语言表达感想。B.“有
5、我之境”所立足的气性论哲学虽非中国人性论正统,但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它的身影。C.在看待个体生命上,儒释道依靠理性,而气性论则靠感性将个体生命视为生理材质的聚合。D.气性论哲学让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感受着真性情,从而也让他们行进在理想的朝圣之路上。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四段通过对“气性论”与“儒释道人性论”的比较分析,突显了“气性论”的内涵和意义。B.文章多处引用古代典籍,既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和文章的文化内涵,也丰富了论证语言。C.文章以“气性论”作为“有我之境”的理论基础,深入论述了“有我之境”的美学价值和意义。D.文章最后一段
6、采用总分式结构,着重论述儒释道主流哲学的深度以及对“有我”的拒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历代文人没有将气性论人性哲学作为创作动机,就不会造就千姿百态的艺术面貌。B.在王国维推崇的五代北宋词阶段,所创作的诗词都是与气性论哲学紧密相关的。C.气性论哲学正因为缺乏精神深度而增加了生命温度,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色彩纷呈。D.有我之境是真实的生命关照下的美学境界,拥有有我之境的作品才具有感染力。【答案】1.D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7、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气性论哲学让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感受着真性情,从而也让他们行进在理想的朝圣之路上”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生命的气性论哲学使得中国人不只是行进在理想的朝圣之路,还在世俗的生活之中感受着真情实爱,嗟叹蹉跎”,“从而”是强加因果。故选D项。【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8、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