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322331
大小:6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力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力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4、会画力的示意图。5、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列举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力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方法师生活动上课札记个人加减一、引入:捏橡皮泥教师:橡皮泥为什么会变成各种形状?学生思考回答:二、讲授新课(一)力的作用效果教师举例,学生分析,得出:(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
2、)力的单位:牛顿(N)(3)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②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方向的改变和速度的改变.(二)力的三要素教师创设情景,学生参与师生:归纳,(1)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我们把以上三个因素称为力的三要素。(板书)(2)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教师:联系利用光路图描述光的传播变化,让学生回忆“模型法”。领会力的三要素的含义.教师板演:力的示意图和力的图示的画法教师举例,学生练习。(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强调:施力物
3、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布置作业课后5页1.2.3.4.5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3)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通过使用弹簧测力计,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是本节的难点。教学方法师生活动上课札记个人加减[创设情境,引入弹性]1.小实验:用一只手指轻
4、轻按另一只手肌肉处(按下去时凹进去,松开手时又复原)2.用手压握力计,松手后握力计复原,生活中还有没有其它的物体也可以撤销手力后可以复原呢?(尺子,弹簧,橡皮筋等)3.我们把物体在撤去力后可以复原的性质叫做弹性,这种受力时可恢复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4.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在撤去受力后都可以复原呢?(面包,橡皮泥)5.我们把物体在撤去受力后不能复原的性质叫做塑性,这种受力时不可恢复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活动一: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1.用不同的力拉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形变程度,分析橡皮筋的形变与拉力的关系 2.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分析拉力大小与弹簧伸长程度的关系 活动二:弹
5、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活动三:观察弹簧测力计 活动要求: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3.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线的特点 4.阅读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强调:物体在撤去力后可以复原的性质叫做弹性撤去受力后不能复原的性质叫做塑性结论:外力越大,物体形变的程度就越大。强调: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当外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也会发生塑性形变,即撤去外力后,不能恢复原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使用方法: 1.使用前: 观察弹簧测力计的“0”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 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受力方向沿轴线方向 3.观察时: 视
6、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课堂小结1.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能产生力 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也越大。 拉力、压力等都属于弹力。2.力的测量 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 原理: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 使用方法: 布置作业课后8页1.2.4反思第三节重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
7、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教学重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教学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教学方法师生活动上课札记个人加减一、引入:重力概念学生说出重力有关的现象 ①苹果下落 ②水往低处流 ③抛出的球落地 ④羽毛飘落。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提出问题: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二、讲授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