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5150798
大小:226.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11-10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xx-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检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总共60分。)1.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甘肃出土了大量的铜农具,不是对甘肃地区的政治统治,故A项错误;商朝时期青铜器是比较贵重的金属,主要用来制造礼器和兵器,农业生产并未普遍使用,故B项错误
2、;材料反映的铜器主要是农业生产工具,因此与手工业的细密分工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信息说明当时我国已经使用青铜农具,故D项正确。2.“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由此可见,促成中国古代社会转型的根本因素是①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②使用铁器、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③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④各国竞相变革,实行富国强兵之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的大概意思是国家兴盛的原因是农业方面的改革,材料“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大概意思是通过武力取
3、得了胜利,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所以人民信服,所以,②④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室衰微,列国纷争”“士大夫活跃,百家争鸣”,排除①③;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紧扣材料信息分析解答即可。3.如图是宋至清(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的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B.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C.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D.政府鼓励大量开垦荒地【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图示可知,宋至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持续增长,这是对土地单位面
4、积利用率提高的结果,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密切有关,故B项正确;中国古代自宋代以来农业工具基本没有创新,故A项错误;玉米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是在明朝中后期,无法说明宋元时期粮食亩产量的原因,故排除C项;对荒地大量开垦不一定能提高粮食亩产量,故D项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对粮食亩产量的作用解答即可。4.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是
5、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随着租佃关系的发展,土地租金越来越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多地少造成的,故A项正确,B项错误;C项错误,租佃关系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的生产关系,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5.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材料反映了A.江
6、南耕种水田获利最多B.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C.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D【解析】材料的信息提到了汉代、元代的粮食生产,没有提及江南耕种水田获利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中也没有提及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故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浙右水田的粮食产量高,并不是说浙右田肥水美富甲天下,故C项错误;据材料“汉代,关中地区是全国粮食中心。到了元代,大都的粮食供应‘仰给江南’,元代江南水利专家周文英也说:‘所谓天下之利,莫大于水田;水田之美,无过于浙右。”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D错误。6.有学者认为
7、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学者认为“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而在西汉的文学作品中“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蜀锦才驰名天下,据此也说明了文学作品也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然记录了东汉蜀锦的驰名天下,但是并不能说明起源时间,故B项
8、排除;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意识,无法作为验证历史事实,故C项排除;“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中国的丝织业的发展【名师点晴】《蜀都赋》:西晋文学家、山东临淄(今人左思所写,系他著的“三都赋”(另为《吴都赋》、《魏都赋》)中的一篇。当时人们为传抄此赋,京城洛阳的纸也因而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