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777845
大小:183.48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0-28
《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九江市同文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分数: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这一变化A.强化了天子权力B.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C.降低了女性地位D.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答案】B【解析】商王等各级贵族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有利于实行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
2、盾,维护政权的稳定性。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贵族政治早已形成,排除D项。点睛: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2.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B.血缘政治的
3、影响深远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和地方官员,实现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由“‘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可知,贵族政治终将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而没有涉及皇权加强的信息,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强调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而是强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排除B。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排除D。3.下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内容的变化表。据此可知西汉皇帝州刺史权力内容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
4、兼并土地,督查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A.王国问题死灰复燃B.刺史逐步丧失监察职能C.社会问题不断暴露D.州已成为地方行政区划【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刺史需要关注土地兼并、镇压诸侯的谋反、安置流民等内容,反映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故C项正确;三则材料中只有汉武帝涉及诸侯王国问题,故A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刺史监察职能的丧失,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刺史权力内容,但不代表刺史成为地方行政长官,排除D。4.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
5、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代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这表明昊道子的宗教画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就【答案】B【解析】由材料“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总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可以得出吴道子的宗教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世俗化的特点,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宗教画的改造,不是注重外来风格,A不正确;C与材料表述不符;唐代的绘画成就极大,著名的画家和作品较多,吴道
6、子只是其中之一,不能得出其能代表唐代的绘画成就的结论,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唐代绘画,侧重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按材料主旨进行选择。5.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丁忧时如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这些规定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加强了政府对官吏的严格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
7、国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将纲常伦理与政治相结合,意识形态与政治相统一,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故A项正确。B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体现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排除。C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政治统治渗透纲常伦理观念,而不是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排除。材料体现丁忧制强调了纲常伦理中的忠孝观念,而不是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排除D。6.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该思想意在A.宣扬“知行合一”B.否定孔子思想C.反对“格物致知”
8、D.强调主体意识【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