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及其在肺癌诊断中应用进展

端粒酶及其在肺癌诊断中应用进展

ID:44635822

大小:54.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24

端粒酶及其在肺癌诊断中应用进展_第1页
端粒酶及其在肺癌诊断中应用进展_第2页
端粒酶及其在肺癌诊断中应用进展_第3页
端粒酶及其在肺癌诊断中应用进展_第4页
端粒酶及其在肺癌诊断中应用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端粒酶及其在肺癌诊断中应用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端粒酶及其在肺癌诊断中应用进展端粒-端粒酶假说是新近提出的肿瘤形成的新。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具有保持染色体的稳定功能的DNA-蛋白复合体,端粒酶是一种RNA依赖性的DNA聚合酶,端粒酶的激活使端粒长度得以稳定,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能力,成为永性细胞,而获得永生性是细胞恶变的关键步骤。近年的表明测定肺癌各种标本的端粒酶活性不仅有助于肺癌的诊断,还可用于肺癌的恶性程度、病理分期及预后的判断。端粒酶有望成为有价值的肺癌诊断的标记物。端粒(telomere)是真核细胞线形染色体末端的DNA序列,其生物学功能是保

2、持染色体的稳定。端粒DNA是由端粒酶(telomerase)以逆转录方式合成的。端粒长度缩短及端粒酶活化是细胞获得永生和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利用端粒酶作为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物用以诊断和评估预后,并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来肿瘤已成为肿瘤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就端粒酶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有肺癌诊断方面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简介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富含鸟嚓吟的DNA-蛋白复合体,是维持染色体结构完整所必需的。端粒的DNA和多种蛋白质成分组成。人体端粒DNA由6个核昔酸重复序列TTAGGG组成。

3、端粒可保护染色体末端不被降解,防止染色体相互融合、重组,减数分裂时维持染色体正确的配对移动,并能防止DNA复制时末端序列的丢失,提高一些物种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分离的精确性。因此,一旦端粒功能丧失,将导致染色体末端融解,出现双着丝粒,有丝分裂不稳定和细胞死亡[1]。毕业论文端粒酶是一种特殊的逆转录酶,由结构RNA和蛋白组成,可调控端粒的复制,能以端粒的3,端为引物,自身的RNA组分为模板,从头合成端粒以修被细胞分裂时染色体末端(端粒)的缩短。在人体端粒酶布端粒酶RNA成分(hTR)、催化亚单位(hTERT/h

4、EST2)和端粒相关蛋白1(TEP1)三个亚单位组成[2,3]°HTR是端粒DNA合成的模板,hTERT/hEST2是决定端粒酶活性的限速决定子,TEP1的功能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不仅是一个结构蛋白,还可能是介导端粒酶与其它分子相互作用的调节亚单位。端粒酶与肿瘤发生尽管导致肿瘤的详细过程尚未完全清楚,但已经明确肿瘤发生需要有基因异常改变的积累。新近提出了肿瘤形成的新理论,即端粒-端粒酶假说[4],通过端粒及端粒酶,将细胞衰老与肿瘤紧密联系起来。该假说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发现:①正常体细胞随年龄的增加端粒逐渐缩

5、短;②胚系细胞及胚胎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同时具有较长的端粒;③大部分肿瘤细胞端粒较短,端粒酶活性升高;④老年人易患肿瘤。端粒-端粒酶的激活使端粒长度得以稳定,细胞获得无限增殖能力,成为永生细胞(immortalcells),而获得永生性是细胞恶变的关键步骤。端粒酶的激活究竟是通过何种机制使细胞获得永生的呢?当抑癌基因p53和Rb发生突变或癌基因如Ha-ras激活,或细胞受到肿瘤病毒/病毒蛋白(如HPV、E6/E7、E1A/E1B.SV40T抗原和EB病毒)作用时,细胞可越过第一致死期(Ml)继续分分裂,端

6、粒长度继续缩短,最终进入第二致死期(M2)。对于如何越过M2期的机制知之甚少,但此阶段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密切相关。体外实验证明SV40T抗原、EB病毒、E6/E7以及突变的p53转染后的初级细胞可以延长寿命,培养一段时期后,大部份获得永生,继续生长。已发现E6能直接诱发死亡前细胞的低水平的端粒酶活性;突变型p53转染人乳腺上皮细胞,可以激活其端粒酶而获得永生;B淋巴细胞用EB病毒转染后可以稳定缩短的端粒和表达端粒酶活性[5,6]o从端粒-端粒酶假说可以看出,端粒酶对肿瘤研究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端粒酶可能是

7、恶性肿瘤的标记物,可用于诊断;二是它与肿瘤的生成的增殖有关,端粒酶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毕业论文最近有些研究对肿瘤形成的端粒-端粒酶理论提出了挑战。有学者通过基因操作破坏培养的癌细胞系端粒酶功能,发现一些癌细胞却具有正常甚至较长的端粒[7]。基因敲除(knockout)去掉端粒酶活性的种系鼠,仍能正常生活和生育,并能发生癌变[8]。提示真核细胞可能通过端粒酶旁路途径维持端粒的DNA复制。由此看来,细胞的永生化以及癌变的形成以端粒酶途径为主(85%~95%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阳性),也存在非端粒酶途径。端粒

8、酶活性的检测;以往检测端粒酶活性的繁琐,组织需求量大,所得信号弱。1994年Kim等[9]报道了以PCR为基础的端粒重复扩增法(telmericer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以端粒酶合成引物作为模板用于扩增,大大改进了以往的测定方法。由于该法简单、敏感性高,有力地推动了端粒酶表达的研究。尽管测定端粒酶活性的扩增方法直接且应用相对容易,但是人们仍很关心各个实验室之间的差异。最近不少学者[1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