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477502
大小:98.7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22
《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7、短文两篇•教学冃标知识li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能力H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屮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德育H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2、,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答谢屮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屮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屮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
3、学环节。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圉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
4、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屮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屮常有数信,吋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屮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
5、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口“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
6、读出节奏、韵律、情调。(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糠。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來,未复有/能与(yu)其奇者。(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4)学生齐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
7、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内容如下: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甲别(介词,跟、同)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③未复有能与其厅者: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屮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
8、文。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L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人云潸流见底两岸石璧青林翠竹「抒怀欲界之仙都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