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231253
大小:36.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19
《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学校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但对社会来说,如果培养的人才不能就业,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对于高校来说,学生没有就业,就不能说我们很好地贯彻了教育要为实现现代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不能说我们对学生尽到了应有的责任。虽然就业是一个复朵的社会问题,不是学校一方面就能全部做好的,但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人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來,大学生就业一直遭
2、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己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人学生就业本身己经成为一个令许多人头疼的问题,而08年经济危机对国家经济,社会生产的彫响,更加重了人学生就业的难度。作为曾经的“天之骄子”,大学生正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这种离屮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解决问题,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大学生,为什么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拥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知识,而且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为什么会面临如此的窘境?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样化的,但是具体分析,主耍应该从社会,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这三者上分析。一、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
3、影响:1、高校扩招带來巨大的就业压力。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1998年大学毕业生仅为的66万,2002年毕业生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将达到280万,2005年达到338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2009年610万,而到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10年间增幅近10倍。如果再算上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真可谓是“人才济济”。其次,庞大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群体也在寻求就业机会;另外,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向城市靠拢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就业也带
4、来了很大压力。有人依据所谓的“常数法则”来否定扩招与就业难的联系。常数法则是指:适龄青年(18—22周岁)的总人数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客观事实,其数量是不受外界影响而变化的一个常数。适龄青年的总量是早已存在的事实,不管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如何,都存在就业问题。因此,扩招与就业难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这种观点看似有理,其实值得商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这样儿个因素:一是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5、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耍找个好T作才算就业。犬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T作都谈不上体面就业。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如果他们没上人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二是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彖;三是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耍原因。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
6、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2、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來经济高増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3、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
7、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4、就业市场。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区: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一味地追求高学历,有的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还不如本科生或专科生,但用人单位宁愿要能力差的研究生也不要本科生。第二,存在性別歧视。在选择就业时,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少用人
8、单位急于招聘有经验的人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