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770652
大小:2.73 MB
页数:24页
时间:2019-10-14
《农村社区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城镇化发展与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刘志红2010年4月 一、农村社区建设1、社区概念的由来与发展2、社区的构成要素3、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4、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二、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1、基本概念2、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3、科学推进城镇化的措施三、农村社区建设规划1、规划的作用2、规划综述3、社区依托的区域规划4、社区用地布局规划5、社区竖向规划6、社区基础设施规划7、社区综合防灾规划8、社区景观特色塑造提纲 一、农村社区建设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越来越普及的一个名词。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总离不开一定的地域条件。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要素,社会学家称它为“社区”。 (一)社区概念的由来与发展1、定义社区是指由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的、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的人群所组成的基层社会。农村社区不同于城市社区,主要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社区。它具有人口密度低,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受传统势力影响较大,社区成员血缘关系浓厚等特点。 2、由来社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以农耕文明、自然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村落社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主要特征的集镇社区和城市社区。“社区”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亲密的关系和共同的东西。将“社区”这个词作为社会学的一个范畴来研究的,起于德国的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1887年滕尼斯的代表作——《社区与社会》。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社会是社区共同体的对立物,城市是村庄的对立物,二者体现了不同的、对立的关系。传统的农村村庄是社区的代表。滕尼斯的社区概念属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社区。 3、发展进入20世纪以后,城市化进程也大大加快,在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欧美国家,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社会学研究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对社区理论研究有重大突破的是美国的芝加哥学派,由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主任帕克于1921年首创的人文区位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社区研究中的应用为代表。研究的社区主要是现代工业社会的城市社区。芝加哥学派创立的“人文区位学”认为:人与其它生物一样,也存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之中,他们把这种人类的生活环境称为社区。主要代表帕克把社区定义为“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 人文区位学的理论认为社区最本质的特征:(1)有一个以地域组织起来的人口;(2)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扎根于它所占用的土地上;(3)这里的人口的各个分子生活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4)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一种机制,把文化和价值观念包含于区位研究之中。这就确定了社区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性社会的内涵。社区这种地域社会不仅存在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也同样存在于现代的工业社会中,不仅有农业村镇类的社区,也有商业社区、工业社区;社会是人类生存的、文化的、共意的方面,是反映各社会群体的一致意见和共同目的的集体现象;而社区是与社会相对应、生物的、竞争的方面。这些观点进一步在内涵与外延上发展了社区的概念和理论。 4、中国的社区研究和界定从20世纪30年代起,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社区研究为特色的社会学“中国学派”。1933年,燕京大学邀请芝加哥派的创始人帕克来华讲学。1984年,由费孝通主编的我国社会学重建以后的第一本大学教材《社会学概论》中,社区的概念被表述为:“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和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1991年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社区概念的定义为“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 5、社区概念的内含社区这种共同体是指聚集在一定的地域的社会个人、群体和组织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社会文化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居民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既是一个地域性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概念、社会生活的概念。 (二)社区的构成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居民。这是构成社区的第一要素,是构成社区的主体。没有一定数量规模的居民就构不成社会生活共同体,也就构不成社区。一定量的居民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个人,而必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组织起来从事社会活动的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地区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构成一个社区。 2、有一定的地域空间。一定范围的地域是社区存在的基本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社会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和生存的资源。它制约着生活在这个地域内的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实践表明,所处社区的区位、资源、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不仅会影响特定社区的性质和特点,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该社区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3、有一定类型的社区活动。社区活动主要是指社区的基本生活与生产活动。因为地域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进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正是某中共同的生产活动与生活方式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的存在着,才形成一个个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社区。 4、有一定规模的社区设施。社区设施是社区成员的生产与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它既包括生活设施,如住房、服务网点、文化娱乐等,也包括生产设施如厂房、交通通讯设施;农村的农田水利设施等这些设施不仅为社区成员现实的社会活动服务,而且为社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区设施的完善程度往往是一个社区发达程度的物质标志。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社区建设的重点。 5、有一定特征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素。它是人们在社区这个特定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中长期从事物质与精神活动的结晶。一个社区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管理方式;社区成员的心理特质,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等无不体现着社区文化。不同特征的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与另一个社区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社区内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基础。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1、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质的极大不丰富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30年来的改革开放没有根本改变继续存在的事实。(1)市场环境下,乡村在面对市场资本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改革开放农民是“绝对”受益者,尤其在初期;但与城市的生活水平相比,相对受益小得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 根源在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统筹研究发展,导致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难以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央提出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困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1984年为1.8:1。199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53元,收入比为2.19:1,2008年分别为16305元,5641元,2.89:1;2009年分别为17811元,6119元,2.91:1。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收入比19985380.12452.82.19:11999580925502.28:1200064902659.22.44:120017101.12804.52.53:120027614.529542.58:120038399.93150.52.67:120049437.83507.42.69:1200510744.83930.62.73:120061219243682.79:120071426549852.86:1 (3)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差距拉大明显“十五”以来,全省80%以上新增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在城市和县城。目前,全省小城镇1/4的道路还没有硬化,3/4的道路没有排水设施,80%的小城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72%的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80%的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 (4)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拉大农村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技娱乐等设施普遍缺乏,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很难与城镇居民相比,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和公民待遇的差别相当明显。 2、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城市社区建设进行多年,成效显著,但“城中村”问题、城乡结合部问题存在,社区建设要全覆盖。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社区建设要全覆盖。随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文明要向农村辐射,农民享受城镇市民待遇,需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需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有五个重点。 (1)强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这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2)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3)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4)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劳动力登记、培训、失业保障。(5)力促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3、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障城市用地需求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村庄建设速度也较快,加之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造成了大量空心村。由于空心村的存在,闲置了大量建设用地,个别地区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在300平方米以上。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有效利用闲置土地,通过整理可以转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城市建设通过农村置换用地指标。 (四)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1、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活环境治理。农村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道路、交通、用电、用水、排水、热力、燃气、广电通信系统以及公共活动设施等。生活环境是指村容村貌、房屋规划、公共绿化、垃圾处理、自然环境等。2、建立健全并完善居民生活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劳动力就业与失业保障等。3、配套完善居民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服务、商业、村级公共活动场所等。 4、建立现代社区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配置驻村民警,充实、加强农村警力,推进农村社区行政性事务服务,社会性事务服务,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加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故或安全事件的处置,加强对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和困难群体日常性社会问题的解决与管理力度。5、发展农村社区政治民主。健全和规范村委会选举,理顺两委关系、乡村关系。6、开展农村居民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推进文明乡风民俗建设,培育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