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及动态调节机制

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及动态调节机制

ID:43761140

大小:109.45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0-13

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及动态调节机制_第1页
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及动态调节机制_第2页
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及动态调节机制_第3页
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及动态调节机制_第4页
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及动态调节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及动态调节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城乡差异及动态调节机制2013年06月17日10:20來源:《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年1期作者:吴锦顺字号打印纠错分亨推荐浏览量108【内容提要】木文利用消费者剩余方法分别估计了中国城乡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并利用误差修正模型(VEC)和改进的信息共享模型⑴IS)分析了城乡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佔计结果,本文认为城乡通货膨胀动态调整的过程十分缓慢,缩小城乡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差距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应该充分发挥宏观经济政策的作川,并捉出缩小城乡通货膨胀福利成木的政策建议。【关键词】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贡献度城乡差异【作者简介】吴锦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厦门36

2、1005—、引言通货膨胀会带来福利损失是人们普遍共识,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成本归纳为鞋跟成本、菜单成本、税收负担不合意变动、社会财富的任意再分配,等等。但是具体衡量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却是十分困难的问题。直到贝秋Bailey,1956)开创性研究使得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度量问题得到解决。他假定实际货币余额是名义利率和实际收入的半对数形式函数(p(R)=Ae[-^R],并把名义利率作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把实际货币余额作为一种消费品,当名义利率因为通货膨胀而提高时,持有货币的成本增加会减少货币持有量。利用消费者剩余方法,通过积分算岀持有货币而带来的无谓损失就是通货膨胀福利成本[1]。卢卡斯(Lucas,

3、2000)利用贝利(Bailey)同样的方法,在需求函数为半对数形式时,假定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5;在双对数货币需求函数时,假定货币需求弹性为-7,分别计算了美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2]。中国也有一些学者对通货膨胀福利成本进行了一些硏究[3-6]。尽管中国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硏究沿着国外思路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献都研究全国总体的福利成本状况,还没有涉及地区和城乡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差异的研究。本文将在改进贝利和卢卡斯所使用的半对数货币需求函数基础上分别计算中国城乡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并使用改进的信息共享模型(Mod币edInformationShareModel)研究城乡通

4、货膨胀福利成本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机制,最后提出政策建议。二理论基础本文把卢卡斯使用的半对数货币需求函数中名义利率改变为通货膨胀率,以此作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变量。这_改进是符合中国现实的:一方面中国利率没有市场化,居民货币持有量对于利率还不是十分敏感;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水平较高,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更合理。所以通过设定如下的货币需求函数,利用消费者剩余方法也可以计算出中国城乡通货膨胀福利成本:Mp=L(n,y)(l)Mp表示实际货币余额,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实际收入水平,tt表示通货膨胀率(作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按照卢卡斯的方法,货币需求函数采取这种形式:

5、L(tt,y)=(p(n)y,用m表示实际货币余额Mp,d表示单位实际收入所需的实际货币余额,货币需求函数重写为:d=my=(P(TT)(2)设定具体货币需求函数形式是估计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的关键。亚威利和萨利迪斯(YavariandSerletis,2011)的研究[刀表明发展中国家由于通货膨胀水平一般较高,采取半对数形式的货币需求函数比较合理。所以设定如下货币需求函数:In(P(n)=a-qn(3)或者写为这种形式:(4)遵循贝利的思路,把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定义为把通货膨胀从某一个正水平降低到更低水平(比如通货膨胀为0)人们福利水平的增加,在图形上表示为逆货币需求曲线下方的面积一一消费者剩余。

6、如图1所示•当通货膨胀率从皿升高到E时,实际货币余额从(M/ph滅少到(M/p)°,积分算出三角形面积就是通货膨胀福利成本——福利三角”。设货币需求反函数为n=n(d),通货膨胀福利成本可按如下方式计算:fWftrW(1T)=j^n(X)dx=j0(X)dx-7r4>(7T)对于半对数形式的货币需求函数,通货膨胀福利成本为:W(7T)=]:BeFdx-邢eF=[学-e〒-TTpe^lir]=0(5)色[1-{1+中0€〒]三.计量经济方法信息共享模型(IS)是基于新信息反应速度的实证模型,可以用来研究具有协整关系的变量之间由于信息的非对称和信息消化时间的不同,在市场力量作用下相互牵制,最

7、终达到均衡的动态过程。这一模型一般用于金融市场,研究相同或者相似金融产品由于信息不对称,价格在短期内发生偏离,但在长期会趋于一致。该模型可估计出在决定有效价格过程中,不同市场的贡献度大小,贡献度越大的市场在价格决定中作用越大。该模型最早由海斯布鲁克(Hasbrouck,1995)[8]提出,后来经过利恩和雪雷斯特(LienandShrestha,2009)(9]改进。本文利用改进后的信息共享模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