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661889
大小:1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12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8 生活中的能量丨冀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活中的能量一、教学目的:1.能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2.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哪种形式的能量。3.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4.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5.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6.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二、教学难点:从各种人造机器和行为判断所使用的能量形式三、教学重点:寻找自己周围各种形式的能量。四、教学过程:1.导入:见过机器人吧,怎样的?找几个为什么?2.学习新课:A.认识各种能量活动目标:1.能分别举出两个以上的实例说明人是怎样利用各种能量的。2.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活动过程
2、:1.观察图片,认识能量。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形式的能量呢?接着出示图片或演示课件,让学生观察插图,联系已有的知识,思考图片中各种现象是在什么作用下运动变化的。2.小结:风车的转动利用了风能,声纳探测水中的沉船利用了声能,磁悬浮列车的运行运用了电磁能,电扇的转动利用了电能,太阳能热水器将水加热利用了光能,烹调饭菜利用了热能,汽车运行利用了化学能,人吃的食物中贮藏着化学能。3/33.小组讨论,列举实例。该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补充和延伸,是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各种能量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联系以前所学的有关声、光、电、热、磁
3、、运动变化的内容,通过分析思考,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去认识,列举生活中利用各种能量的实例(现象)。鼓励学生尽量举出更多的实例,并将实例填写在教材第39页的记录表中。有可能有些实例中涉及到两种形式的能量,如电铃的工作利用了电能和磁能。3.全班交流,归纳结论。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汇报本组列举的利用能量的实例,并进行相互评价和补充。助学生归纳总结出常见的各种形式的能量,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能量及其利用是无处不在的。B.我们周围的能量活动目标:l、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哪种形式的能量。2.能将自己经常利用的能量形式记录下来。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观察的结果,从中
4、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活动过程:1.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提出活动的任务,可以设计成为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谁或哪个小组在图中找到的能量形式最多,并能清楚地解释能量能帮助我们做什么。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寻找周围的能量。活动前要提示学生先观察插图,再思考它们是在什么能量作用下发生运动和变化的。比如电灯、钟表、收音机、吸尘器利用的是电能,花的生长、小朋友看书学习、小狗晒太阳利用的是光能,晾晒衣服还利用了风能,人和小狗的生存需要食物也就是利用化学能等等,最后将找到的能量记录下来。3.学生分组活动,找一找教室中利用了哪些能量。待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鼓励小组之间相互
5、补充与评价,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此活动也可作为一个评价活动,比一比谁的发现多,谁的解释更准确。C.食物中的能量活动目标:1.能说出人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用于做什么。2.能计算出自己一天应吃食物的量。3.能举例说明哪些食物来自植物,哪些食物来自动物。3/34.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哪类生物。活动过程:此活动以个人的形式展开1.提出问题。你知道一天吃多少食物才能满足活动的需要吗?2.阅读分析资料。(1.)能量的单位是什么?(2)儿童和从事不同工作的人,每天消耗的能量是多少?(3)哪类食物中所含的能量高,哪类食物中所含的能量低?(4)今天早餐摄取的食物大约含有多少能
6、量?是如何计算的?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讨论资料中的食物哪些来自植物?哪些来自动物?这些食物所含的能量最终来自哪类生物?4.归纳总结:资料中的食物有的来自植物,有的来自动物,这些食物最终来自植物。D.计算自己每天所吃食物中含的能量活动目标1.能大体计算出自己一天所吃食物中含多少能量。2.能根据计算结果说明自己一天所吃食物的量是否合适。3.乐于从小养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活动过程:计算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中含的能量,可以使学牛大致了解自己一天所吃的食物能否满足身体的需要,从而增强身体保健意识。1.指导学生列举出自己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的种类和数量。2.利用教
7、材中的食物能量表,计算出一日_二餐大约所含的能量,注意表中为每1.00克食物所含的能量。3.判断自己从食物中获取的能量比规定的高还是低,并找出其中的原因。4.将自己的计算结果告诉家长,调整三餐食谱,以达到膳食平衡的要求,养成合理饮食的健康习惯。E小结、作业:写一份从小养成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计划书3/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