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514475
大小:646.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19-10-09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6章鲁迅(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鲁迅(上)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字豫才,学名树人。鲁迅著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等。另有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译著《域外小说集》(与周作人合译)等。鲁迅是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暨现实主义流派的奠基者。鲁迅回目录第一节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一、早期(1881—19
2、17)1.少年时代:从绍兴到南京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浙江会稽县(今绍兴县)东昌坊口新台门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少年时代在小康家境中度过。1893年,祖父因牵涉科场弊案入狱,家庭变故使周家从小康坠入困顿。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翌年,转入由陆师学堂在南京附设的矿路学堂。开始接触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接受进化论学说。2.赴日留学1902年,被保送日本留学,到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受梁启超“新民说”影响。1904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希望科学救国,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1906年,受“幻灯片事件”影响,弃医从文。从科学救国到文艺启蒙,意味着鲁迅“立人”思想的自觉。190
3、6年4月,返回东京,与许寿裳、苏曼殊等人筹划创办《新生》杂志,因人力物力所限无果。3.开始“立人”思想的建构在日留学时期,开始了其“立人”思想的建构,成果标志是《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等文章的发表。主张: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关键,在启蒙立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看重个人自由的意义和价值,把“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作为当务之急,提出了以个性和个体为本位的人的价值观和人格结构观。“立人”思想是落后的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并提出的一个本质性的“现代性”问题。4.回国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的浙江
4、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创作文言短篇小说《怀旧》。1912年,应蔡元培之邀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1917年“文学革命”,进入了思想和创作的丰收期。二、前期(1918—1926)1.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1918年起,应邀与陈独秀、李大钊等共同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活动。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上第一篇具有全新的现代性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先后创作《孔乙己》、《药》等20多篇小说,结成了《呐喊》、《彷徨》两个集子,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同时,在《新青年》的“随感录”栏目中发表许多社会和时事短评。1920年起,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校兼任
5、教职。其间,编写《中国小说史略》讲义,翻译厨川白村、鹤见佑辅等人的多部理论著作和安特莱夫、夏目漱石等人的小说,先后支持和组织新潮社、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等社团,编辑出版《语丝》、《莽原》、《未名》等刊物,主编《国民新报·文艺副刊》,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等。2.完成“立人”思想的建构不再以“角逐列国是务”为目标指向,而是从根本上调整了立人与强国的主从关系,确立了以人为出发点和最终价值尺度的思想基点,从而与梁启超的“新民说”划清了界限,“立人”思想由此获得了现代性的本质意义。其“立人”构想的两个层面:一是指向精神的,意味着观念层面上自由的获得和精神的提升运动,解决价值观念、心理结
6、构和文化性格的问题;二是指向生存环境的,意味着社会生活层面上自由的获得和生存环境的改良,解决社会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体系的问题。为实现前者,必须通过价值重估和批判国民性,揭示国民的灵魂以引起警醒,从而祛除国民身上的奴隶性和各种因袭的精神枷锁,产生人的觉悟和做人的追求;为实现后者,必须反抗一切压迫和奴役,反抗一切非人的社会规范,使人获得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因此,鲁迅一直把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专制制度、封建伦理与行为规范的批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他以“立人”为指向的启蒙主义话语。3.反抗绝望的心路历程尽管他对启蒙的有效性有深刻质疑,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启蒙立场的坚守和以此为基础的现代知识分子
7、话语的言说,看透绝望却坚持反抗,表现出孤立韧战并反抗绝望的决绝姿态。1924年创作的小说集《彷徨》和散文诗集《野草》,是他这一时期与绝望抗争的心路历程记录。4.“中间物”思想的提出鲁迅在1926年曾说过:“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中间物”是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的鲁迅在感觉到精神上的分裂感边缘感之后,对历史个体“在”而“不属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