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7章郭沫若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7章郭沫若

ID:43514477

大小:71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09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7章郭沫若_第1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7章郭沫若_第2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7章郭沫若_第3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7章郭沫若_第4页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7章郭沫若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第7章郭沫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成就卓著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中国现代汉语文学浪漫主义流派的奠基人。其代表作《女神》把中国现代汉语自由体诗的创作推向第一座高峰。回目录第一节生平﹑思想和文学道路一、四川时期(1892—1913)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1906年春,离开沙湾到乐山城里读书,结束幼年的田园生活走上社会。二、留日时期(1914—1923)1913年底,郭沫若从北京出发赴日本留学。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考入福冈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上半年,郭沫若诗歌创作的爆发期。《女神》时期,郭沫

2、若的哲学思想表现出鲜明的“泛神论”倾向,文艺思想上提倡“自我表现说”。“泛神论”:十六七世纪资产阶级兴起时期的一种借多神以否定一神的无神论思想,代表人物为布鲁诺和斯宾诺莎。按照斯宾诺莎的解释,本体即神,神即自然,万物皆神,神被泛化。郭沫若接受“泛神论”有三方面途径:一是王阳明的“心学”和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思想;二是印度古代哲学及泰戈尔;三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郭沫若式的泛神论:第一,“我即是神”,突出自我在宇宙本体中的中心位置,突出自我表现、自我扩张;第二,“自然即神”,万事万物都是神的体现;第三,“本体、万物、自我同一于神”,人与自然统一于神,人与自然和谐相

3、处,尊崇自然,物我合一。1923年,郭沫若出版诗歌、散文集——《星空》《星空》:表现诗人由“五四”高潮跌入低潮的苦闷彷徨和更深层的求索。《三个叛逆的女性》:1923年至1925年,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和《聂嫈》,1926年合集出版。三、“大革命”前后时期(1924—1927)本时期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发生巨大变化,《革命与文学》、《文艺家的觉悟》两篇文章是郭沫若从“文学革命”转变到“革命文学”的标志。本时期,郭沫若出版的文学作品有:《瓶》、《塔》、《落叶》和《橄榄》。四、流亡日本时期(1928—1937)1928年2月郭沫若东渡日本,开始长达十年的政治

4、流亡生活。《前茅》、《恢复》:1928年出版,标志着郭沫若诗风转变。五、战争时期(1937—1949)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写有《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等六大历史悲剧。这些作品借古讽今,成为郭沫若创作道路上又一座高峰。六、新中国成立以后时期(1949—1978)出版有《新华颂》等诗集和《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第二节《女神》一、《女神》的版本《女神》最早的诗写于1918年初夏,绝大部分完成于1919和1920年。《女神》初版于1921年8月。后来主要有两个版本:1928年版,《序诗》和其他5首诗歌被删去,部分诗歌的内容也作了改动;1957年版,这是作者生

5、前编定的最后一个本子。篇目全部保留1921年版,内容保留1928年版。二、《女神》的思想内容(一)体现时代精神:张扬个性,提倡人的解放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二)对生命的感受与认同:1、生存困境和生命欢歌,真实地表现个体生命的自由状态,尊重个体的生存及其生命;2、对宇宙、人生的问题进行思考;三、《女神》的艺术特色第一,诗体形式的创新;其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三,以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作为主导,同时又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影响。《女神》的意义:1、标志着现代汉语诗歌新时代的到来;2、完成了早期白话诗向后来新格律诗、现代派诗的过渡;3、以

6、创作实绩为现代汉语诗歌争得了合法空间。从此,现代汉语诗歌获得普遍认同,确立了“正宗”地位。4、成为现代汉语诗歌第一座自由体高峰和浪漫主义高峰。第三节历史剧一、历史剧创作概貌(一)“五四”时期:《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代表主题:揭露黑暗,迎接光明,体现反封建的精神力量(二)抗战时期:《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特点:借古讽今,崇高美和悲壮美。(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文姬》、《武则天》特点:做“翻案文章”,借历史为现实服务。二、郭沫若的历史剧理论“失事求似”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原则。“失事”指历史剧创作可以不拘史实,“求似”指

7、历史剧在于表现历史精神。三、《屈原》1942年创作出版,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表现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现实主题。屈原形象:具有爱国爱民、正直刚强、光明坦荡、矢志不移的政治情操和气度品德。艺术特色:《屈原》是剧,也是诗。郭沫若在塑造人物时,不拘泥于人物的历史真实,把人物理想化。具有诗的意境、诗的节奏和诗的韵味。四、《蔡文姬》剧本借文姬归汉,替曹操翻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