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457819
大小:18.28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02
《李艳《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相见时难别亦难——读《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有感半坡店乡南街小学李艳乍一听《今天怎样做教科研》这个名字,便难以吊起我阅读的积极性,相较于情节引人入胜的小说或是清新浪漫的散文集,偏理论研究方面的书肯定枯燥乏味了。可是,读着读着,就彻底推翻了我之前的“偏见”!这些报告囊括了教育随笔写作、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等等。细细研读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如临现场,和作者一起平等地研讨和探索教科研,毫无一般教科研理论的枯燥乏味感。不得不折服于冯卫东老师那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的文笔,那既明世事艰难又不失希望与努力的平和,那看得明白、思得深透却又坦然的执着,当邂逅这些理性的文字之时,心里异常温暖、惬
2、意。如今,合上这本书,真有种“相见时难别亦难”的心灵触动!《今天怎样做教科研》是一个报告集,分六讲,主要介绍了教师随笔写作、教育论文写作、微型课题研究、规划课题研究高效课堂建设等。篇章伊始,就有一句话打动了我:“教师的工作既需用自己的心灵,又最为关乎他人的心灵。”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是心灵的互动,以我心换你心,方能走进彼此的世界,以爱浸润彼此的心田。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心田娇小而稚嫩,而教师的心田则是宽广无边的,如此,才能引领学生浇灌、滋润自己的心灵家园。而作为一名教师,对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孩子进行“心灵漫步”无疑是一个难题。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没有多少经验可言。于是,教育随
3、笔写作无疑是开启这扇心之门的第一把钥匙。课后,我爱随手写下一些感悟,但分不清什么叙事抑或事理随笔,只知道努力把打动心底的瞬间定格在文字里,一段时间后,自己翻开读上一番,享受一下慰藉记忆的幸福。然而,无论是叙事随笔还是事理随笔,都应处处看得见“意义”的影子。叙事随笔“不应是流水账,不宜平铺直叙,不要完全原生态、照相式的反应,而应该是一种‘回味’”,回味我们每天的生活,也许没有轰轰烈烈、跌宕起伏,有的只是相似的地点、人、事、物构建出的相似的生活画面。日常生活总归是平平淡淡的,教育的过程又是无止尽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是在平平淡淡之中体现其价值,因而教育随笔写作也总是需要教师细水长流般的坚持与对美
4、好生活的情结。或许若干年后,翻开厚厚的教育随笔,在那些“淡而有味”的字里行间中,理智的、感性的、情感的表达又会再次触动我们的心弦。这些被记录下的生活因思考而“有味”,因“有味”而“精彩”,这份精彩不属于热闹,不属于喧嚣,不属于繁华,而是深刻地烙印在教师思想的历程中。书中有句话我甚是喜欢:是眼力发现了问题,是灵感促成着思考,是思想转变成文字,而这些文字又反过来使眼里更加敏捷,使灵感更加丰富,使思想更加深刻。我想我们现在要做的便是试着“捕捉”到一些能让自己析出精彩的瞬间,写下,便是锻炼、提升。用教育随笔记录下值得过的片段,来回味我们每天值得过的教育生活。写教学随笔真的是“零存整取”,受益无穷。
5、它能够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日积月累教育随笔就成为我们工作的素材库,如果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工作信息库,定期进行整理并做进一步的研究、反思、提炼,就会渐渐形成自己的“经验积累”,我想,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定会有很大的帮助。阅读冯卫东老师在书中所举的随笔案例,被他的写作技巧和文字中蕴含的“理”所折服,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作者冯卫东深厚的教育底蕴和智慧。不由对照自己的写作,发现自己在记录一些教育教学的琐碎中,欠缺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思考,欠缺的是一种对事物现象背后的挖掘与提炼。很多时候,文字仅仅是记录而已,仅仅是对事件的表述,缺乏精神与思想的内涵。这种停留在表层的文字,其价值和意义是不大的。
6、阅读中,我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也在隐约之中发现了前进的方向。书中另一个令我豁然开朗的地方便是关于课题研究的部分。总以为教科研曾经离我们很远,像多数人一样,提到教科研,我就想到论文,就想到搜肠刮肚,就想到万般艰难,就感到一头雾水,一直认为教科研是其它专业人士的事情,和自己无多大关系,自己也根本做不来。当冯老师深入浅出地道出了教师做教科研的方法之后,一下子仿佛与课题相关的知识零距离接触,受益匪浅。原来看似遥不可及的“课题”它就在我们身边。课题是运用科学研究方式,研究自己,自己研究,为自己研究。只要我们能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能深入的思考,寻找解决的途径、策略,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课题”。微
7、型课题具有“微小、成型、正向、可行、深度”的品质,是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一种普适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和载体。作者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深情的文字:“微型课题是方寸之内可以驰骋的篆刻,是尺锦犹见‘上河图’的苏绣,是碧水倒映蔚蓝天的清溪……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节、一句无意有心的闲谈,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都可以牵出一个韵味无穷的微型课题。”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微型课题研究非常适合我们,因为它来自我们的实践现场,来自我们所遭遇的问题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