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三物理社会物理与科技物理STS指导-高考热点分析4---考查论证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考热点分析(四)--考查论证能力 要求论证的题,是能力要求的较高导次,属于较难的试题。往届高考仅偶尔有这种题,因此,它代表示未来高考走向。这类题属于在等以上程度的考生分析研讨。由于是新的要求。下面举例说明。例1.匀强电场的场强E=2.0×103v/m,方向水平。电场中的光滑绝缘水平面上有两个带电质点,它们的质量均为m=1.0×10-5kg。质点A带负电,质点B带正电,电量均为q=1.0×10-9C,开始时两质点位于同一等势面上,A的初速度v10=1.2m/s,B的初速度v20=0.4m/s,均沿场强方向。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若用△s表示任意时刻两
2、质点间沿电场方向的距离,问当△s的数值在什么范围内,可判断哪个质点在前面(规定初速方向为前),当△s的数值在什么范围内下可判断谁前谁后?分析与解答:依题可知A、B两质点受同样大小的电场力qE,加速度大小恒为a=qE/m=0.20m/s2的运动,只是A作匀减直线运动,而B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由于A的初速度v10大于B的初速度v20,故在初始阶段A、B间的距离s-s逐渐增大,但A、B间的速度差v1-v2却逐渐减小。过一段时间后,B的 速度就超过了A的速度,A、B间的距离s1-s2就开始减小。发生转折的条件是两者速度相等,即v1=v2,此时A、B间的
3、距离最大,且A在前。以t1表示发生转折的时刻,由运动学公式得:v10-at1=v20+at1 t1=2s A、B间的最大距离: △sm=(v10t1-at12/2)-(v20t1+at12/2)=0.8m 这以后,△s逐渐减小,设t2时刻△s=0,即: v10t2-at22/2=v20t2+at22/2 t2=4s 当t>t2时,△s增大,且B在前,并有可能超过0.8m.综上:当A、B间距离△s小于0.8m时,A可能在前(t<t2),B也可能在前(t2<t<t3,可由v20+at32/2-(v20-at32/2)<0.8得t3<(2
4、+2)s=4.8)。 当△s大于0.8m时,A一定在后,B一定在前。(利用v-t图可有助于讨论) 例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A、B和C为三支内径相等竖直放置的玻璃管,A、B上端等高,管中装有水,A管上端封闭,内有气体,B管上端开口与大气相通,C管中水的下方有活塞顶住,A、B、C三管由内径很小的细管连接在一起,开始时,A管中气柱长度L1=3.0m,B管中气柱长度L2=2.0m, C管中水柱长度L0=3.0m,整个装置处于平衡状态。 现将活塞缓慢上顶,直到C管中的水全部被顶到上面管中。求此时A管中气柱的长度L‘。已知大气压强P0=1.0×105P0,
5、取g=10m/s2。分析与解答:首先应想到C管中的水全部被顶到上面管中,有三种可能;B管中的水示达管口;B管中水恰达管口;有水从B管中溢出。判断方法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从一般入手讨论或从特殊入手讨论。以A中气体为研究对象。P1=P0+ρg(L1-L2)=1.1×105Pa,L1=3.0m。方法一:B、A两管水面高度差度为h’=(L1-L2)+[L0-(L1-L‘)]=L0+L1’-L2P1‘=P0+ρg(L0+L1’-L2),由玻意耳定律得,P1L1=P1‘L1’1.1×105×3=105×[1+0.1×(1+L1‘)]L1’ L1‘≈2.5m 这
6、样A管中进水0.5m,B管中应进水2.5m,不合题意,表明应有水从B管口溢出。方法二:设B管中水恰达管口,则L1’应为2.0m。A中气体变为原来的2/3,依玻意耳定律,其压强应变为原来的3/2,即应为3P1/2,按这样假设,现在P1‘’=P0+ρgL1‘=1.2×105Pa,小于3P1/2,表明A中气体不可这么小,应有水从B管口溢出。 已经判断出有水从B管溢出,则P2=P0+ρgL1’,可得[P0+ρg(L1-L2)]L1=(p0ρgL1‘)L1’ 解得L1‘=2.62m,即有2.62m高的水从B管口溢出。例3.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上并排放两个相同
7、的木板A、B,长度都是L=1.00m,A的左端入一小金属块C,它的质量与一木板的质量相等。现使C以初速度v0=2.00m/s开始向右滑动,它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0,取g=10m/s2。求木板B最后的速度。 分析与解答:由于摩擦力的作用,C作匀减速直线运动,A、B作匀加速直线运动,设C从A进入B时的速度为v,这时A、B的速度为v1,由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关系得: mv0=mv+2mv1 2v1+v=2 ① μmgl=mv02/2-mv2/2-2mv12/2 2v12+v2=2 ②解
8、得:v1=1m/s,v=0(不可能,此组解舍);v1=1/3(m/s),v=4/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