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B部《项脊轩志》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题《项脊轩志》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文中词类活用现象的一般规律。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教学重点1、掌握实词和虚词:“顾”,“为”,“置”,“归”等的用法以及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2、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教学难点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教学日期教学班级教学过程个人复备前置性补偿: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补充课文注: 项脊轩是归有光书斋名,因其远祖曾居项脊泾,故自号”项脊生
2、”,名斋”项脊轩”.含念宗追远之意.“志”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归有光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第一课时(第1段)一、导入:师: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喜事”,指的是哪四大喜事啊?生:“久旱逢
3、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师:金榜题名后就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古代的读书人谁不向往啊?据此老师设计了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他是谁呢?生:归有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二、(一)指定一学生试读第一段,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看他有那些错误,然后师生共同纠错。1、教师估计出错的地方如下脊轩jǐxuān漉lù顾/视无可置者修葺qì前辟四窗pì垣墙yuán以当南日dāng栏楯shǔn偃仰yǎnyǎng珊珊可爱shān而/庭阶寂寂2.学生齐读第一段3.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4、(1).需落实的字、词、句渗漉:渗透,下漏。雨泽下注:名→状,向下。每移案:几案。顾视:向四周看。昏:昏暗。(“结婚”的“婚”的本义)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名→状,在前面;用矮墙。垣墙周庭:围绕。以(之)当南日:用。室始洞然:始:才。洞然:明亮的样子。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栏楯:栏杆。亦遂增胜:因而,就。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响。4用心爱心专心小鸟时来啄食:名→状,时常。人至不去:离开。(2).翻译下列句子:①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5、。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整体感知:1、思考:散文往往以情取胜,作者喜欢用一句话、一个词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我们把它叫做“文眼”,请找一找本文的文眼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2、据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层?明确:第一层(第一段)写项脊轩中可喜的事。第二层(第2—5段)写项脊轩中发生的可悲的事。思考:本节既然是写“可喜”之事,为什么要写项脊轩的“旧”呢?明确:渲染衰败、阴冷的凄清氛围,为写“可喜”作反衬,说明作者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⒊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
6、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明确:①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②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和鄙弃世俗、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⒋齐读、小结紧扣题目,落笔即写项脊轩。作者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主客观互相融合,造成一种艺术的气氛与意境,但作者着意处并不在此,写“喜”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的写“悲”。第二课时(第2-5段)(二)学生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正音、断句迨诸父异爨dàicuàn逾yú栖qī妪yù婢bì妣bǐ呱呱gū阖hé
7、笏hù长号háo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某所,而母/立于兹。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1.研习第二段(1).落实重点词句往往:到处。东犬西吠:名→状,对着西面,向着西面。客逾庖而宴:名→动,赴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始,起初。已,已而,不久。凡,总共。再,两次。乳二世:名→动,喂养。呱呱而泣:连词,表修饰关系。娘以指叩门扉曰:以,用。叩,敲击。大类女郎也:十分像。比去:等到。以手阖门:同“合”。久不效:获取功名。(2).翻译下列句子4用心爱心专心①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8、凡再变矣。②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③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④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三).研习第三段1.需落实的重点词句故尝为厨:先前,过去。余扃牖而居:关着窗户。/连词,表修饰关系。久之:音节助词,无义。能以足音辨人:凭借。2.翻译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四).研习四、五段1.需落实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