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226143
大小:436.50 KB
页数:50页
时间:2019-10-04
《中小学语文衔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小学语文衔接探讨镇江市外国语学校王静霞进入初中后常见的问题:1、小学语文成绩很好,为什么到了初中明显下降?2、小学语文学习常用的方法,为什么到初中就不见效果?6年级7年级语文试卷题目类型比较相同点:积累类型的题目大体相同,如写字、注音、解词和名句默写等。均有语言运用和课外阅读积累。均有课内外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均有写作题目。这体现了中小学语文学习一贯地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培养。不同点1:语言的运用类题目:小学阶段重在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运用能力。中学阶段涉及范围更广,往往考查学生在不同场
2、合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写短信、提建议、写主持辞、仿写等。不同点2:课外阅读积累的范围更广,给学生提供的空间更大,更能考查出学生的阅读量和语言综合能力。全真试题:读书卡片分类:文学名著编号:MZ---056作品名称:《》作者:主要人物:故事梗概:作品特色(或自己喜欢的理由):不同点3:增加了文言文的考查。重点考查词义(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句子、文本内容理解,表达看法等。全真试题: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或者词。(4分)如:项为之强:下面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下车引之”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的是:(A昂首观之B心之所向C
3、项为之强D使之冲烟飞鸣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A)、(B)文段都写的是儿童的事情,但两篇又各有侧重,其中(A)文段重点突出的是儿童的天性,而(B)文段则重点突出了主人公的一面。(2分)两个文段中的孩子,你比较喜欢哪一个?请说说理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亦可)(3分)现代文阅读在重视基本能力的考查基础之上,重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强调了个性阅读,阅读篇幅加大。全真试题:1、第①段画波浪线一句中的“这情这景”是指哪情哪景?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2分)2、
4、这篇文章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表达方式的巧妙转换,以及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都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超脱一般的美感。请从文中摘出一句你最喜欢一句话,从以上三个角度任选一个加以赏析。(3分)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赏析:不同点4:不同点5:写作字数要求增加至600字左右,难度提高。具体表现在:对话题的理解要独特而又健康、写作技巧要多样、语言更富表现力、关注自己的生活体验等。做好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衔接。全真试题: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思考一下自己有无类似的经历,写一篇记
5、叙文。多年前,英国《泰晤士报》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什么?很多人从地理位置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那就是:一个好朋友。有一个好友相伴,沿途说说笑笑,不仅不会嫌路长,甚至还会叹说此路太短。小学语文和中学语文教学的比较差异1:对文本的解读,小学与中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对文本本身的解读,是带着学生去搜寻文本中的信息,去理解、积累;而中学则把文本看作教学的资源,将文本作为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既重视解读文,更重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能力。也就是说,小
6、学更注重通过文本帮助学生打基础,而中学更注重通过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差异2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地位不同在小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在老师的预设下进行的,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比较强(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而中学课堂,给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多,老师的预设框架很大,允许学生去自主发挥,可以不在老师的预设之内,所以生成的东西更多一些(老师指给学生一个方向,学生自己走)。小学阶段课程少,知识容量小,对知识的记忆主要靠记忆的学习。在教学方法上,要扶得多些、细些、具体些。进入初中后的课程增多,容量加大,知识加深,教
7、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每周只有五节课)完成教学任务。若仍单纯用小学的教学方法,在大量复杂的知识面前就会束手无策,甚至有可能导致还未爬坡就滑坡掉队。总之因此,要掌握自学方法,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及习惯,在自学的实践中,训练、掌握、猎取知识,达到一种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境界。怎么办一、逐步转变观念二、改变学习方法1、学会阅读每一篇课文的基本方法:导读思路:预习----研读----迁移预习:①阅读课文标题、作者及课下第一个注释,从而明确题旨、作者简况与写作背景。②阅读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把握课文的中
8、心和特色,确定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预习:③初读课文,疏通文字,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将能概括各段大意的句子标示出来,把握作者的思路,形成对课文的总体认识。④阅读文后的思考和练习,可选择性地做一二道题目。(不借助任何参考书)研读应学会品读重点语段的步骤:①标句数。②拎句意。③理关系。④分层次。⑤明段意。⑥探写法。⑦思作用。迁移:①学会用课内阅读的方法解决课外的阅读题。如课内老师分析到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的运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