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126708
大小:7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2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文言句式(3)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4)培养初步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先作预习,初步了解课文情节(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3)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握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
2、存在,鼓励多元价值观念。二、教学设计《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三课时:第一课时重在作家、作品的介绍,在把握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三段,同时归纳整理相关的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常见文言现彖,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三课时学习课文最后三段,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点是讨论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笫一课时一、课文导入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9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3、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二、了解《史记》及作者司马迁二十四史屮的第一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本纪、世家、书、表、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体例:①起始年代一一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历史②文章篇数一一130篇,共计五十二万余字③史书体例——书(8),表(10),本纪(12),世家(30),列传(70)④体例释疑一
4、一重点明确“本纪”“列传”“世家”的记述对象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们可从“绝唱”与“离骚”入手,明确《史记》在历史学上和文学上的崇高地位绝唱:①指具有最高水平的诗文作品②生前最后的歌唱离骚:①屈原作品②浪漫主义的开山之作③与“国风”并称,泛指文学作品。古人写司马迁的对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三、《鸿门宴》背景介绍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
5、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白刎。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两个政治集团Z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是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四、朗读课文1、听录音朗读2、快速通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课文中的难读字:飨(xidng)说(shui)美姬(ji)輙(zou)生卮GhT)酒有郤(xi)玉玦(jue)瞋(c
6、h@n)目目眦(zi)(ji)曰参乘(shQn呂)彘(zhi)肩不胜(sheng)刀俎(zu)五、讲解翻译课文第一段学生轮流翻译,老师适当点拨、启发、纠正。第1自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1、“军霸上”、“王关中”:军,驻扎;王,称王。名词用作动词。2、沛公居山东时:在函谷关以东地区,古今异义。3、范增说项羽曰:劝告4、财物无所取:对财物。名作状,表动作对象。本段小结:第1自然段主要写了几件事?(展示连环画图片)1、无伤告密2、亚父定计第一部分(第1段)写项羽大军压境,刘邦处境危急。一一故事的开端六、布置课后作业:继续熟读全文,白学后面儿段。第二课
7、时一、课文导入苟子说过:“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谈的是积累的重耍性。学习文言文更应如此。因时间关系,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意及语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归纳整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二、检查昨天学习情况:老师可随机抽查,争取字词句内容皆有三、继续讲解翻译课文第二段第2白然段中应注意的重点词语、句子:1、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友善)。形容词作动词用。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驰,骑马快奔;之,至IJ,动词。3、具告(之)以事:具通俱,全部;应译为“以事具告之”,“以事”作状语后置;“之”代词,代“张良”,省略句
8、。4、为之奈何?:应译为“奈何为之”,为:对付;怎么对付这件事。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译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