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91392
大小:102.29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9-27
《MTBE(甲基叔丁基醚)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MTBE(甲基叔丁基醸)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一、MTBE《甲基叔丁基醵》项目背景备受期待的《中国制造2025》出台,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描画了中国制造未来10年由大变强的清晰路线图,全面吹响了迈向“制造强国”的冲锋号角。二、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MTBE(甲基叔丁基瞇)生产建设项目。20世纪70年代,MTBE作为提高汽油辛烷值的汽油调和组分开始被人们注意。MTBE的基础辛烷值RON:118,MON:100,是优良的汽油高辛烷值添加剂和抗爆剂。MTB
2、E与汽油可以任意比例互溶而不发生分层现象,与汽油组分调和时,有良好的调和效应,调和辛烷值高于其净辛烷值。MTBE化学性质稳定,含氧量相对较高,能够显著改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而且燃烧效率高,可以抑制臭氧的生成。它可以替代四乙基铅作为抗爆剂,生产无铅汽油。现在约有95%的MTBE用作辛烷值提高剂和汽油中含氧剂。除此之外,MTBE在生物分析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生物样品中药物的提取分离。(二)项目承办单位承办单位名称:德州某某有限公司。项目规划设计单位:泓域咨询机构项目
3、战略合作单位:某某集团、某某研究机构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综述(-)项目建设选址本期工程项目选址在德州某工业园。(二)项目建设地概况德州,古称安德,简称德,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北接河北省沧州市,南接省会济南市、聊城市,西邻河北省衡水市,东连滨州市。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汇区域。京杭大运河有140多公里流经境内,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漕运通道,现如今已定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城市。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
4、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历史悠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明清时期是全国33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存禹王亭、秦汉墓群、东方朔画赞碑、苏禄国东王墓、四女寺、文昌阁、定慧寺,董子读书台等众多历史古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射日”英雄后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滑稽之雄”东方朔、大书法家颜真卿、邢侗等都在德州留下了熠熠生辉的印迹。德州是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德州扒鸡、金丝小枣、保店驴肉、德州黑
5、陶等地方特产驰名海内外,其中,德州扒鸡、保店驴肉、乐陵金丝小枣被称为德州三宝。2016年9月,德州入选“中国地级市民生发展100强”之一。德州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三)项目用地性质本期工程项目计划在德州某工业园建设。(四)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属于工业项目建设占地规划区,建设区总用地面积13406.70平方米(折合约20.10亩),净用地面积13406.70平方米(红线范折合约20.10亩),土地综合利用率100.00%;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MTB
6、E(甲基叔丁基瞇)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MTBE(甲基叔丁基瞇)制造和经营的规划建设要求。(五)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66.84%,建筑容积率1.24,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5.55%,固定资产投资强度234.20万元/亩,根据测算,本期工程项目建设完全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件规定的具体要求。!1!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一)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将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且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
7、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农业机械装备等十大领域。在政府出资引导、鼓励民资参与的情况下,有望带动近万亿元的投资及经济总量增长。"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需要坚持市场化策略,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技术与企业,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发挥市场优胜劣汰作用。”政府可以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另外,要支持创新,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制造业活力,建
8、立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经济新常态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一方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要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