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3035621
大小:21.1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安九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时备课模板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本课为1课时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方向清审核人备课时间4.21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视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评价建议”具体要求为: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教材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身处茅屋的杜甫,触目伤怀所表现出的济世情怀。编者将这首诗与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行路难》、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编在一组学习,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情味的能力。学情分析我
2、们面对的是城郊学生,物质上可谓丰衣足食,对生活的艰难困苦感受不深。加之现今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们对个人理想、江山社稷的考虑也仅停留在表面。因此,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着实有一定难度。而且咱班学生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感悟能力又有较大差异。教学时,我通过反复朗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等方法,尽可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2.通过品析诗歌语言,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初步的鉴赏能力。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把握诗歌
3、内容。咬文嚼字,赏析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复杂而博大的情怀。教学难点:从诵读与赏析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思想。提炼的课题在赏析诗歌过程中感受作者情感。教学过程目标和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为什么这样设计)媒体作用导入课题,感受诗人的“伟大”。1.背诵杜甫诗。2.作者简介: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大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年轻时就有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3.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并解题。以文识人,以旧引新。充分感受其伟
4、大,为后面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思想做铺垫。B.初读诗歌,概括内容。1.范读诗歌(师生合作完成),画出朗读节奏,并给生字注音。2.自渎诗歌。(1)正确朗读诗歌;(2)读出一定的节奏,韵脚拖长音。(3)诗人都遭遇了哪些不幸呢?(有不理解含义的随时请教老师)充分朗读,理解并概括诗歌内容。K咬文嚼字,赏析语言,感悟意境。品读“八月秋高风怒号,……长夜沾湿何由彻!”部分。感悟杜甫之苦:1.精读诗歌,结合自身体验,说说你对杜甫所遭遇的哪种苦感受深刻?试说说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结合板书,提问:面对如此的不幸,如果是你,可能会怎么样?通过对关键字词的品味、分析,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5、,感悟作品的意境,为下文理解诗人博大的忧国忧民情怀蓄势。G情境诵读,品味情感。1.诗人的不幸让人痛心。那么,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再现秋风破屋的不幸吗?出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卢独破受冻死亦足!朗读体会其中的情感。链接诗歌背景:引导学生从文中找。(PPT出示)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I拓展延伸。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理解: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通过更多的作品,感悟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A课堂小结练习与检测创意朗读诗歌:
6、板书设计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