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952924
大小:4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3
《17《游高粱桥记》(袁美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拓展阅读课题:《游高粱桥记》(袁中道)课型:拓展阅读课时:1上课时间:11月1日作者:袁美超单位:台儿庄区马兰中学5《游高粱桥记》(袁中道)课前预习: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结合注释或工具书,通过互助探究理解文义,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含义。3.通过朗读、赏读、品读,
2、体味作者情感,学习通过景物表现特殊情趣心境的写法。评价任务: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2.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高粱桥的照片)同学们,这是北京西郊的高粱桥,明清时这儿是一处胜景,长河似玉带,白桥跨碧水,绿荫藏酒肆。文人雅士,常聚于此,吟诗论技。明代诗人朱茂瑞吟诵:“高粱河水碧湾还,半入春城半绕山。”乾隆帝赋诗:“凤城北转石桥边,秋水澄泓可放船。”在他们的笔下,高粱桥景美怡人。明代文学家袁中道曾游览此地作文《游高粱桥记》,他笔下的高粱桥如何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学习本文,探寻答案吧!(板书:《
3、游高粱桥记》)二、自主学习:一读:范读课文,理清字音节奏。教师出示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1.对重点字词的读音做好标记。2.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做好标记。5二读: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指导语:朗读课文,老师仿佛听到了呼啸的寒风,看到了漫天的扬沙,请同学们做一下课文的标记。1.请同学们以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把课文朗读一遍。2.齐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三读:朗读课文,理解文句。指导语:同学们朗读的很流利,很整齐,但感觉还没把握好情感。要更好的把握情感,就要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句,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与其他同学讨论,也
4、可举手发问。1.学生自主合作,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句。(这一过程由学生提出疑问,学生帮助解答,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可回顾所学文言文,温故知新,适时引导点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积累文言词汇,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小组间试疏通文句,探讨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教师指导点拨。2.反馈学情,温故知新。⑴解释下列词语委积微泮飙风中目仆仆舛⑵翻译下列语句·谭锋甫畅·冻枝落,古木号,乱石击·狼狈沟渠间,百苦乃得至邸·书之所以志予之嗜进而无耻,颠倒而无计算也三、合作探究:一说:研读课文,概括内容。指导语:同学们通过理解文句,
5、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层。请大家从文中分别找出记叙段,写景段和议论抒情段,把5自己最欣赏的句子或语段,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朗读,然后和大家分享,并说一说你欣赏的理由。(在学生赏析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善于发现,善于领会,善于表达。然后归结本文写法:语句自由简练,善用反衬,借景抒情,感受独特。)学生找出相应的语段,谈谈自己的理解明确:第一段,写出游高粱桥时的天气及出游方式(记叙)第二段,写三月的高粱桥寒冷的天气和恶劣的环境(描写)第三段,写我出游后的真实心境(议论)二说:探究美点、体悟品味。分角色朗读课文相关段落,品味山水之美。男生读
6、:“于是三月中矣……口中含沙尚砾砾。”女生读:“噫!江南二三月,……吾见其舛也。”教师读:“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颠倒而无计算也。”(读完课文后,师生评价朗读课文的效果)三说:比较异同,领悟情感同样是一篇《高梁桥记》,袁宏道和袁中道二人的文章有何不同?(学生朗读两文后,讨论归纳两文的异同)侧重点:袁宏道的重在写景,以美景抒发愉悦之情。袁中道的重在议论,以“沙尘暴”引发人生感悟。感受:袁宏道仕途顺畅,心情愉快,游京师胜景很开心,最后怀着留恋之情游罢“极乐寺”而返。袁中道屡次求官未获,心情苦闷,对生活在“烟霾沙尘之乡”的京师表示
7、悔恨和无奈。四、达标测试:见助学本课的“学习测评”题课堂小结:本文通过描绘游高粱时寒冷、恶劣的气候环境,表达了自己对安宁、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仕途生活的厌烦。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体,5从多角度描绘景物,采用对比、烘托等手法,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心境。板书设计:叙事:简洁天:寒写景:深恶痛绝铺垫张本木:枯独抒心志游高梁桥记风:暴对比鲜明沙:杨议论:忆江南:温馨怡人怀恋反衬显旨意:嗜进无耻颠倒无计自省自咎教学反思:亮点:对本课的学习,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注重学生基本文言素养的培养,抓住文本,以读促讲,让学生学习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在比
8、较中去探究文本,领悟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足: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没有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去理解。对本课的文言实虚词没有做系统的归纳。使用建议:对本教案的使用要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要鼓励学生走出文本,借鉴并灵活使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