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灿鹏中国财政体制(1949~1979)变迁的效率

郭灿鹏中国财政体制(1949~1979)变迁的效率

ID:42935182

大小:4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23

郭灿鹏中国财政体制(1949~1979)变迁的效率_第1页
郭灿鹏中国财政体制(1949~1979)变迁的效率_第2页
郭灿鹏中国财政体制(1949~1979)变迁的效率_第3页
郭灿鹏中国财政体制(1949~1979)变迁的效率_第4页
郭灿鹏中国财政体制(1949~1979)变迁的效率_第5页
资源描述:

《郭灿鹏中国财政体制(1949~1979)变迁的效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财政体制(1949〜1979)变迁的效率郭灿鹏一、财政体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财政收支活动是在特定财政体制框架内,对财政资源在中央、地方和各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之间的筹集和分配,其实质是在实际利益格局和潜在利益格局之间进行利益调整和利益关系重构,是对诸多社会利益主体产权边界重新划分、界定而达于均衡的过程。任何制度(体制)都是一组规则的集合,是对人们行为方式的界定和规范,其苗后则是对利益关系的界定和保护。制度提供了人类相互影响的桩架,这种制度框架约束和决定着人们的选择集,制度是个人与资本存量Z间,资

2、本存量、物品与劳务产出及收入分配Z间的过滤器(诺思,1981)°因此,每一次财政体制的变迁都是对财政制度的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塑,是为了减少制度交易成木,减少未來交易的不确定因素从而降低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保证制度本身及其运行机制的效率从而同时增进中央、地方和各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和社会效用(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财政体制变迁同时也表现为不同利益主体在改革选择集中利益互动的三元博弈行为或策略选择行为(杨瑞龙,2000)。体制和制度本质上是一•系列交易活动的必然结果。在一个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巾,经济主体从事

3、的活动是一种交易活动,直接地表现为物品和服务的交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主体也交换着互和遵守的合约和规则,这些合约和规则确定了经济主体的行为边界和产权边界,使交易活动的预期收益获得了稳定、可靠的制度保障,有效降低了交易费用和因缺少规则而产生的交易不确定性的磨擦成本,为经济主体从事交易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利益激励和利益约束,使交易活动参与者为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获得了较大的制度空间,使效用内部化和成本外部化成为町能,从而达到要素与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体制的高效率运转。经济的发展史也表明,交易方式与合约选择及其互动

4、引起的制度安排促进了社会专业化与分工,扩人了市场交易的规模经济以及改进了合约履行机制,这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泄增长的最大动力Z—。制度安排Z所以影响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绩效,主耍在于其合约为规则的履行机制促进市场要素流动、知识和技术取得、连续牛•产、快捷便易的信息传递以及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从而减少了交易过程屮的交易成本,以及改变合约安排的成本与收益,而改变相对价格和人们的行为偏好。传统集权型计划经济体制很难实现上述要求。资源的计划配置是在管制价格、集中税收(含财政)、统一金融和计划投资“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实

5、现的,其屮最为首要的环节是对价格的高度集屮控制(周振华,1999)。正是由于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财政体制在运行过程小高度地依赖于政府强制与政治动员等非经济因素的集中控制,而导致了普遍的财政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才使财政体制改革(变迁)被迫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器而凸显出来。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财政体制是在产权边界不清、交易费用高、缺乏有效激励•约束的统收统支的“大锅饭”(个人吃企业的“人锅饭”、企业吃国家的“人锅饭”、地方吃中央的“人锅饭”等等)形式下运作的,造成了财政资源配置的严重低效率和巨人浪费,“正确处理好国家、

6、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作为政府致力追求的H标,却很难真止得到实现,财政资源作为计划体制下一种占主导的社会资源,成为一碗众人抢着吃的唐僧肉,财力的可能与盂要Z间存在的巨大缺口,构成了长期的财政压力,最终造成了社会主义集权体制下的制度性普遍短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使财政体制改革(变迁)在80年代初被逼上了分权化和市场化的改革道路。传统计划体制中,政府以价格管制,通过价格的分配效应來实现财政资源的占有和配置;政府压低农产品和原材料价格,通过价格“剪刀弟”把农业等部门的剩余资金转移到工业部门,并以此作为强制性积累机

7、制。这样,就能较容易地从工业部门获到国库所盂的税利(计划体制下财政收入的最主耍形式),从而使中央政府有能力实施基本建设计划投资(计划体制下财政支出的主要形式之一)。可见,政府是通过操纵价格,将企业产生的现金流量的剩余转化成了有效的财政收入。可见,财政收入潜在地依赖于这种政府管制的价格机制而得到实现,从而在•工业部门与屮央政府预算之间形成了一种制度性的共生关系,进而保证了传统的“四位一体”经济体制的运行(周振华,1999)o然而,这种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都是以普遍的劳动激励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经济结构扭

8、曲(资源配遗不当的直接经济后果)、经济巨幅波动、陷入“收死放乱”的恶性循坏等弊端为代价的。从供给方而看,表现为社会公共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呈现出短缺经济所有的特征。如财政用于文教、科学、卫牛等公共事业的支出,在1963〜1965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5%,“三五”时期降为9%,“四五”吋期下降到8.7%.从需求方面看,表现为广大经济主体在“凭票供应”体制下基木生活保障和生活水平的极度贫乏和低下。如1976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