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89017
大小:11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3
《等腰三解形的性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4年10月20日基于‘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设计者信息】学校番禺区市桥东风中学姓名马月红联系电话13316266466E-MIALMayuehong888@163.com授课班级初二(3)班课题名称:等腰三角形(1)学业水平达标要求(高层次包含低层次要求)人教版8级上册第13章第1课时新授课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点课程标准广州市评价标准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索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知道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能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三
2、角形的边长或角度。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体会对称轴性质在特殊图形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演绎推理能力。小组合作交流。培养能力教材分析(含重点)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2.能利用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3.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学习重点: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学情分析(含
3、难点)难点:性质1证明中辅助线的添加和对性质2的理解。学生由于添加辅助线的经验不足,对于何时需要添加辅助线、如何仍没有规律性了解,事实上,添加辅助线本身是一项探究性数学活动,是获得证明所采取的一种尝试,既可成功,也可能失败;性质1证明中:作底边上的中线是受前面探究活动的启发-------作出对称轴有可能解决问题,而对称轴是通过底边的中点;由于对称轴垂直于底边,因此,也可能作底边上的高加以尝试;由于对称轴平分对应线段的夹角,,因此,也可能作顶角的平分线加以尝试。策略及其说明(含媒体应用)学生借助实验动手操作发现
4、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证明性质1,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的理解容易出现错误,影响对性质2的应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解为三个结论,并加以证明,以此加深学生对性质2的理解。32014年10月20日基于‘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设计者信息】学校番禺区市桥东风中学姓名马月红联系电话13316266466E-MIALMayuehong888@163.com授课班级初二(3)班【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时间)教学活动过程设计设计意图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
5、动环节1一)、复习回顾: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___________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__________,另一条边叫做_________,两腰所夹的角叫做______,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______复习练习回顾知识回顾环节2(二)研学探究一:如下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有什么特点?归纳:△ABC是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AD.研学
6、探究二:1.仔细观察自己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你能发现这个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吗?1.学生动手操作,剪出等腰三角形,然后小组交流2.学生动手操作,相互比较,互动交流1.让学生利用轴对称性剪出等腰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探究作准备2.让学生首先从一个等腰三角形开始研究,发现其特殊性32014年10月20日基于‘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设计者信息】学校番禺区市桥东风中学姓名马月红联系电话13316266466E-MIALMayuehong888@163.com授课班级初二(3
7、)班环节23.猜想1:等腰三角形的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如图)求证:证明:归纳: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简写成“”;用数学语言表述为:∵在△ABC中,AB=AC()∴∠B=()4.猜想2:等腰三角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能证明这个命题吗?3、归纳总结:ACBD图1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底边上的高相互。用数学语言表述为:如图1,在△ABC中根据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在△ABC中,AB=AC时,①∵AB=AC,AD⊥BC,∴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AB=AC,AD是中线(或BD=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AB=AC,AD是角平分线(或∠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相互比较,互动交流,得出性质1和性质2,教师给出性质1和性质2,并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三线合一”的含义是什么?2.引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