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 (2)

凸透镜成像规律 (2)

ID:42852480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3

凸透镜成像规律 (2)_第1页
凸透镜成像规律 (2)_第2页
凸透镜成像规律 (2)_第3页
资源描述:

《凸透镜成像规律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  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fiash动画、水、透明胶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2、,激起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演示: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 (二)、提问: 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给学生凸透镜让其观察课本上的字、桌子上的学习用具等。  问题: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  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  3.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

3、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4.什么是物距、像距?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  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否与物体的位置有关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进行实验    (一)出示课题并板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播放多媒体课件1、让学生观察实

4、验器材如何组装  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有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设问:什么是物距(u)、像距(v)、焦距(f)?  学生对照光具座回答:物距是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是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焦距是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设问:如何使物体的像呈现在光屏上?  引导学生回答调整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设问:移动凸透镜或蜡烛,作用是否相同?  让学生明确:作用是相同的

5、,都是改变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  注意: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时,要保证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  继续设问: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  启发学生明确要记录:物距、像距;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四)播放课件上flash动画  1.出示实验要求:  ①多次实验,观察物体的成像。  ②记录每次看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时,像的特点及成像时的物距和像距。  ③记录其他方面的问题及发现。  2、学生认真观察   设问:根据观察成像有规律吗?  学生讨论回答:物距和像距及焦

6、距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1.认识像与物等大这个关键点。  2.总结: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两侧,在光屏上能得到。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像与物在透镜的同侧,在光屏上不能得到。  3.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及放大的虚像的条件,有什么关键的位置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1.物体通过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决定于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物体离凸透镜由远移近时,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凸透镜的距离也变大。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像总是比物体小。物体移到二倍焦距以内时(焦点以外),像就变大到比物体还大

7、,也就是成了放大的实像了。再移近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时,像就由实像变成了虚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用计算机多媒体突破像变大或变小这个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一下吗?  学生总结归纳:一倍焦点是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像的放大或缩小的分界点。   三、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提示本节课所总结的规律是下一节应用学习的原理。 四、布置作业。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让学生在探

8、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规律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