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801482
大小:927.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9-23
《8.《短文两篇》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短文两篇作者:巴金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写作背景巴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汉族,1904年11月生,四川成都人。1921年于成都外语专门学校肄业。1927年至1929年赴法国留学。1929年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1935年至1950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1953年9月后先后任
2、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1962年后任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77年至1983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1983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作者简介教学设想: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来阅读《日》和《月》,虽然两文写法不同,但表现的是共同的主题。“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山海经》“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食之,奔月宫。”--《
3、淮南子》内容研习结合写作背景,思考文中的关键性词语的思想内涵“日”“飞蛾”“夸父”“月”“姮嫦”对比阅读: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1、《
4、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2、他们的行为、意愿分别是什么?3、他们的共同目标又是什么?品读悟读合作研讨-《日》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5、。3、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飞蛾;夸父品(扑火;追日)人“我”(舍弃生命)(愿做飞蛾)悟追求光明而献身品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譬如:“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月光冷的很”“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6、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1、月亮在文中带给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你能联想到哪些古诗文的哪些诗句?合作研讨-《月》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冷”“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一再地写月的“冷”“死”有什么含义?品读我望明月嫦娥奔月期待光明追求光明3、我、嫦娥追求的共同目标是什么?共同目标:光明感悟课堂小结《日》:激情洋溢飞蛾扑火夸父逐日《月》:细腻幽静嫦娥奔月追求光和热改变冰冷寄托人格理想对人生、对
7、生活一种希望的信念再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