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52402
大小:5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19
《竞争性道德教育及其超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竞争性道德教育及其超越尹伟(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要:竞争性道德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德育文化和教育智慧的产物,亦是工具理性在道德教育领域的反映,其根本原因在于对道德本身理解的异化和窄化,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道德困境,主要表现为外部排他性竞争的张扬和内部个人主义的膨胀,不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养育和道德发展。因此,教育者应坚守学生立场,彰显道德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倡导道德教育的合格性评价,在道德中培养道德,在合作中培养合作,乃是增强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方向。关键词:合作;竞
2、争;竞争性道德教育;道德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合作”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亦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价值取向和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在具体的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这一目标的达成却遭遇了诸多困境,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总体上并不尽如人意。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作为旨在教人做人的学校道德教育对竞争机制的盲崇和引入不可小觑,并由此产生了一些隐性的道德后果。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一机制与困境之间的内联,以期能为更好地达成学校道德教育目的探寻变革之路。—、走向竞争:竞争与道德教育之联姻人是社会人,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必要性和
3、可能性。合作在使我们获得强大的物质力量的同时,其本身也内涵着丰富而深远的道德意蕴。事实上,道德的最初形态蕴涵于人们之间的相互合作,道德的根本功能乃是教人向善、从善和乐善,离开了善,则无道德可言;而“善是协作的产物”,⑴离开了合作,也就无所谓道德,因为纯粹的经济人最终只会选择背信弃义抑或根本就不合作。概言之,合作是个体美德生成的沃土,也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源泉。竞争乃是与合作相对应的范畴,没有竞争也就无所谓合作。长期以来,作为一种唤醒和激发了人类口身巨大潜能和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竞争历来都备受关注和重视。在我国,尽管竞争的种类形式各异,
4、但早期的竞争或比赛一般侧重于道德,以技能方法为辅,即使是纯粹的技术比赛通常也是以礼仪为约束,以道德为旨归,亦即所谓重“道”轻“术”。到了尊儒尚贤的汉代,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统治阶级开始实施“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以《孝经》为准则,以“举孝廉”为激励手段,积极推行以孝廉为核心并逐步扩展至贤良、方正、独行、高节、清白、敦厚等诸多科目的道德竞赛活动,道德竞赛遂与政治教化融为一体并以制度化形式融入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成为统治阶级推行文教政策的绿色通行证。由于道德竞赛给统治阶级和获胜者均可带来巨大的利益或好处,一种竞争性的道德教育因而产生并逐
5、步流行:道德教育是竞争的领域,竞争是道德教育的基本准则,赢得竞争是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耍目的,而竞争结果则是区分学生道德状况的核心标准之一。作者简介:尹伟,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I専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德育原理研究。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以道德竞赛为代表的竞争性道德教育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富有特色的运行机制。在价值取向上,重视道德教育的社会本位,强调道德教育的控制规训取向,而个人则不过是道德教育的原料。在师生关系上,重视教师的道德权威,强调教师是社会的当然代表,是道德竞赛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而学生很少甚或没有发
6、言权。在评价功能上,重视评价的甄别和鉴定功能,更多关注的是学生道德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在道德学习方式上,重视个人竞争而忽视合作,将彼此作为竞争对手,追求个人利益是道德竞争的最大动力。在强化机制上,依靠道德奖惩來维持道德规范和学校纪律,热衷于制造道德榜样、鼓励模仿和言行训练,往往通过道德排名、划分道德等级等方式來刺激学生之间的竞争。基于此,学生之间各种各样的或显或隐的道德竞赛不可谓不激烈,而学生之间的合作往往被局限于以班级为基础的较小范围内,且呈肤浅化和庸俗化之势。事实上,这一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实乃与人们对道德的认识误区不无关系。一
7、方面,有关道德的理解异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道德对个体的行为和利益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调节作用,通过不断彰显个体自身利他性以使个体的“得”(德)能建立在“道”的基础上,并逐步达至道德口律。“自制不仅本身是一种重要的美德,而且所有其他美德的主要光辉似乎也源于自制。”'2从竞争性道德教育的具体实践看,其内隐的一个假设就是,人是自私的,利益是人行动的基本动机,故预设了诸多的外在刺激并与个体利益加以捆绑以激励学生展开道德竞赛。然而,人身上同时存在着利己和利他两种自然的冲动,很难将两者完全截然分开。“利他主义的冲动与其他冲动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8、。因此,在快乐或满足的程度上,没有什么可使我们把利他主义的冲动与其他冲动区分开来。”⑶由此观之,对人本身固有的利他倾向的遮蔽,导致学生在对自己利益的算计中使潜在的利己心得以追随甚至放大;而要想获得利益,学生则要在竞争中按照教师预期的道德要求去行动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