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64842
大小:1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9
《[设计]读《听杨绛讲故事》有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读《听杨绛讲故事》有感2012年7刀,杨绛先生度过了她的101岁生日。这位著名的女士拥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长寿,也拥有着超人的智慧。她出身名门,理想远大,经历了中国近代最紧张的时刻:民族危亡,战乱纷扰;中年后,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饱经沧桑。经历了国家与个人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自然拥有了坚强的心志与博大的胸怀。近日,读到了吴学召著的《听杨绛讲故事》,再次近观这位经历了一个世纪风霜雨雪老人的似平凡却又无比传奇的一生,感慨良多。好读书我常常在想,到底什么样的学生是优秀的?在现在
2、的年代,这样的问题是很难有统一的答案但是,对于杨绛先生,大概所有人都会给出相同的评价:她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在做学生方面,她实在是一个典范。所为学生,主要任务自然是学习;若是只会学习,变成了书呆子,这也是不可取的。与我们想象中整天埋头于书本的学者形象不同,杨绛先生学生生活是十分充实而丰富多彩的。对待学习她总是努力而认真地。一时的努力,一时的认真是很容易的。每个学期的开始与临近期末的时候,总会听到有人高呼“我要发奋啦!”,可见绝大多数人都是知道要努力的。可是这种努力乂能持续多久?不过三分钟热血罢了。
3、因此想要长久而坚持的努力与认真是I•分困难的。因为这不是突然的决定或想法,而是一种常态,一种习惯。那些成绩优异刻苦努力的学生也能做到持续的努力。他们十分刻苦,甚至过着除了学习一无所有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一日日辛勤努力是为了更好的成绩,更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只是学习有时变成了一种目的,读书成了一种追求成功的途径。杨绛先生的读书是十分纯粹的,这是一种境界上的不同。她热爱读书,热爱知识。虽然她以文学见长,但在学生时代是个能把理科也学得很好的全优生。女儿钱圆初中时生病不能上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科
4、目也是由杨绛来教授的。在这方面考清华时数学零分的钱钟书实在逊色不少。知识是平等的,她对知识的热爱亦是平等的。对她来说读书绝不是一种负担,也绝不会认为是在吃苦。她好像学什么都不会觉得困难。喜欢了就要开始学,自然而然的每日都学一点,长久的下来自然就能学会。而这份长久实在是平常人所难及的。读书对她来说真正是一种享受,是最快乐的事。读书对于她来说不是目的,不是为了去做什么,而是生活的本身。她不会因为有考试才去学习,不会因为考什么就只学什么。学校的课程从未阻碍她学习兴趣所在。记得杨绛先生高中时想学习法语,但一
5、时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她就决定自学。有姐姐教会基本的字母发音后,就找书对着字典一个词一个词自己认。后经人介绍,找到了一位法国小姐。她与同学一起,每两周去学习一次法语。后来她的同学不去了,她就一个人坚持去学。到大学时已能比较熟练地使用法语了。杨绛先生曾翻译四班牙名著《堂吉诃德》,她翻译的中文版被认为是最好的译本。令人惊讶的是,西班牙语是她在中年时自学的。这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真实写照,不愧被称为最才的女。爱学习,也爱生活钱钟书婶婶对杨绛评价说:“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你会发现她的生
6、活是那么的生动而丰富多彩。少年时的杨绛会和朋友一起玩耍,会淘气,也为同学打抱不平;青年的杨绛在英国留学时常与钱钟书一起外出“探险”,尝试着用不大齐全的炊具烹饪中国菜改善伙食;中年时经历文革的洗礼,不卑不亢,从容面对;晚年时,心爱的丈夫与女儿双双去世,她还是一个亲切的可敬的积极生活的老人。我常常在想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是我所追求的,既不想太轰轰烈烈荡气回肠,又不希望过于平淡无奇索然无味。我在杨绛先生的身上找到了答案。杨绛的一生都在追求平静、简单、平凡的生活;但在这平静、平淡、平凡中却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7、对她来说,家人就儿乎是整个世界。她并不热衷与社交,也对广交朋友不感兴趣。只是,安心的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圈子里。在这个圈子里,有着最重要的家人以及感情深厚的朋友。更多的时候,她是在享受“我们性”的小世界。她孝顺父母,是一个好女儿;有爱兄弟,是一个好姊妹;深深地爱着她的丈夫和女儿,幸福的、用心的经营着自己的家庭,是最贤的妻。真是幸福的让人嫉妒了呢!在家里,他们性个一人一个书桌,读着自己喜欢的书,互不打扰,只是偶尔交换一下读书的心得,温馨而惬意。他从不会在意自己对家庭的付岀是不是比丈夫多,不会在意多做了多少
8、家务,也不甚在意丈夫在生活上的笨拙。她总是与世无争的,安心的过自己的生活,受得了委屈,忍得了寂寞。用一句杨绛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来描述就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而这份平淡不争并不意味着对周围漠不关心。对于国家和社会,钱杨有一种含蓄的热爱和责任感。钱先生曾说过“每个人的遭遇,终究是和自己的同伴连结在一起的,我不介意过些苦日子”,因此他们离开了富裕的欧洲回到了饱经战乱的祖ISo2001年杨绛先生捐出了她和钱先生的稿费850万,建立了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