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44216
大小:4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04
《[宝典]文史常识14-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史常识14-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txt如果不懂就说出来,如果懂了,就笑笑别说出来。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幽默就是一个人想哭的时候还冇笑的兴致。文史常识■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科举,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这种“开科収士”的办法,从隋朝开始,逐渐形成制度,到清光绪三十一年仃905)废除。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多年,可以写成专著。这里只做一些简要的介绍。隋:春还秋往科举制在隋代,仅是萌•芽状态。隋文帝设秀才科,隋炀帝设进士科。唐沈既济描绘当时情况「'自隋罢外选,
2、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鸟聚云合。”(《选举论》)隋文帝“罢外选”的实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用科举制代替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把选官的权力收归屮央。所谓“秋往”,指州县贡士,秋季到朝廷应试;“春还”,指考试完毕,春季返回原地。隋朝虽创立了科举制,并不经常考试,效果尚不显著。唐:春闱秋卷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几
3、•种,其屮主要的是明经、进士两科。制科是皇帝下诏,临时设置的,科hl约冇百种,较重要的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
4、体用等科。常科考生的来源,一是生徒,即京师和州县学馆的学生;二是乡贡,即在家读书,经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州县设宴招待赴京应试的举人,称为“鹿鸣宴”。生徒、乡贡都到尚书省受试(称为“省试”)。考官初由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担任,开元屮改由礼部侍郎担任,所以省试亦称“礼部试”。如临时由其他官员主持考试,称为“权知贡举”。礼部试毕,须送中书门下详覆。录取,谓Z及第、摧第、登第、登科。常科考试的时间是每年二刀,故称“春闱”。(闱,是考场的意思)朝廷张榜公布录取名单,谓之“春榜”。唐人诗歌屮吟咏科举考试者很多
5、,如:姚合《别胡逸》:“记得春闱同席试。”齐己《送刘蜕秀才赴举》:“都人看春榜。”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及第后,作《背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FI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遂成为登进士科的代称。考试的内容,明经科主要考帖经,进士科主要考诗赋,难易悬殊,朝野都重进士,轻明经,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丄”的谚语。参加进士科考试者,称“举进士”。及笫后,称“前进士”。新进上很荣耀,当时视为“登龙门”,誉为“一品白衫”。第一名称“状元”、“状头”。新进士有许多活动,如探花宴(设宴于杏花园,以少年俊秀者二人为探花使,折
6、花助兴)、曲江会(设宴于曲江亭了,亦称闻喜宴),题名会(题名于慈恩寺塔)等。常科(明经、进上等科)考试及第的人,尊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考官自称“门生”,同科及第者互称“同年”。常科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考试(称为“选试”),合格者才授官。选试的内容是“身、言、15.判”。身,取其“体貌丰伟”。言,取其“言辞辨正”。书,取其“楷法遒美”。判,取其“文理优长”。至于皇亲、公卿子弟,可以不经过常科考试,直接参加吏部考试而得官。唐人称新进士为“白衣公卿”,有人认为,这个称呼的意思是:新进丄可以与公卿子弟并试于吏部。(有人
7、认为,指新进士将來可以位至公卿。)制科是用来网罗非常人才的。白衣(白身、布衣)、公卿子弟、常科及笫、已有官职,都可应试,合格者即授官。《云溪友议•琅哪忤》说:“贵族竞应制科,用为男子荣进,莫若兹伴随着科举制度,出现了行卷和纳省卷的风气。卷,就是应试的士人,将自己的文学创作(诗、赋、传奇等),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唐国史补•叙进士科举》:“群居而赋,谓之私试。造请权要,谓•之关节。激扬声价,谓之还往。…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而出,谓之'夏课'。”(《唐遮言•述进士下篇》注:“亦谓之秋卷。”)《南部新书》乙卷:“长安举子,
8、自六刀已后,落第者不出京,谓Z'过夏'。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作新文章,谓Z'夏课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馔,请题冃于知己朝达,谓之私试。七月后,投献新课,”李榮、钱易所说的“夏课”、“新课”,就是行卷和纳省卷的卷。由于是七月后“投献”,故称“秋卷”。如张籍《赠贾岛》有“秋卷装成寄与谁”的句子。唐代科举考试不完全依据试卷的成绩,还要侑知名人士向考官推荐(所谓关节、还往)。行卷就是将秋卷投送当时名人,求得他们的赏识,为之吹嘘,以增加及笫的希望。《金华子杂编》卷下:“朱庆余Z赴举也,张水部为其发卷于司文,遂登第也。”即是一例。
9、《文献通考.选举考二》引江陵项氏曰:“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Z文,名Z曰'求知己”生动地描绘出唐代行卷的情况。(“求知己”亦称“采名誉”。)纳省卷,是在考试之前,按规定向礼部交纳秋卷,叫做“观索V”,俾知具所长。元结《文编序》:“天宝十二年,漫史以进士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