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748808
大小:3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20
《隋唐科举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考查学生姓名学院专业行政管理(电子政务)班级学号2013年12月20日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摘要科举制度在屮国历史上具冇-
2、•分深远的影响。从隋唐创立科举制度,肓•到晚清废止,实行达一千多年。一个有着上千年生命力的制度,肯定有其存在的深层原因。而其最终被历史所淘汰,亦肯定有其被淘汰的内在理由。本文试图通过对科举制度历史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奥秘所【关键字】科举制度作用局限性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二、科举制度的作用(一)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二)得到和
3、扩大对政权的社会支持度(三)科举制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也有它特殊的作用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制度的丿力史时期存在并发展了很长时间,科举制度是中国丿力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对我国文化与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木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他的作用与特点。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
4、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卜-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杯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刀,诏令文武官员冇职事者,可以“孝悌冇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唉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菁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五年(609年)正月,乂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普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这些虽都是
5、临时取人之法,尚未形成制度,但分科举人的特征,以具科举制的雏形。人业年间,隋炀帝还曾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式策”去士,这标志着科举制已经诞生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武则天时期,唐代武举制度的出现是对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和创新,是我国古代军官的选拔开始步入经常化和规范化的阶段,是典章制度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我国封建军事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唐代武举制度的创立,改变了选文不选武的做法,完善和发展了古代科举制度,笼络和安置了武勇人才,打破了士族门阀荫袭世官的传统,开拓了“广收天下奇才异士"的新局面,加强了封建统治
6、。它的创立对当时及后世各朝的世风、军事、政治、科举、武艺等产牛了深远的影响。武举制度的创立与实际推行,在前世流风遗泽的基础上,推波助澜,使唐人习武蔚成风尚,文人学子也开始喜好武艺,从事击剑、骑射等活动,甚至还出现了“弃文从武"的现象二、科举制度的作用(-)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从满足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需耍的角度出发,科举制的历史作用,首先表现在它与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具有极大的亲和力,高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成熟以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众所周知,科举制与隋唐以前实行的军功、察
7、举、辟除等制度相比,有一个I•分明显的区别,就是科举制的自上而下方式。军功制的实施,冇赖于自下而上的军功考核汇报;察举制的实施,冇赖于白下而上的层层推存;辟除制的实施,是把用人权直接交给了下面。而科举制则人不相同,它的标准完全由中央确定,用人完全由中央取舍,是一种白上而下的选拔官吏方式。地方上的用人自主权被中央主持的科举考试完全剥夺。正因为科举制度高度适应了加强屮央集权的需要,所以,得到了隋唐以降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在科举制创立Z初,李世民曾有一句名言。他看着新科进士从门中鱼贯而入,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尽
8、入吾□中矣!”显然,李世民的眼里,不仅仅看到了新科进士是人才,而是看到了原来“各为其主"的英雄现在都拜倒在犬子脚卜。如果仅仅看到儿十名鱼贯而入的新科进上,那远远达不到“尽''犬下英雄的地步。唐太宗如是之言,说切他看到的不止是新登科的进士,而是看到他已经掌握了一•种驱尽天下人才为专制集权的中央效命、为皇帝尽忠的最佳方法。所以人们才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可见,科举的最人成效,并不全在于“得人",而在于是一种“笼络英彦"、适应屮央集权需要的“长策二即符合授高统治者要求的用人制度。理解了这一点
9、,也就清楚了宋代以后的统治者为什么要把取士权通过殿试的方式牢牢掌握在皇帝手里,把“英彦''变成“天子门生"。而口在国家危亡之秋,一方而抱怨书生无用,另一方而乂坚持实行科举制度死不放手。很明显,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并不是看科举出身者的才能,而是看科举出身者对小央王朝和皇帝个人的忠诚程度。一直到清代,科举坚持了“心术”领先、才能其次的原则。“先用经书,使阐发圣贤之微旨,以观其心术;次用策论,使通达古今之事变,以察其才猷。,'(《清史稿•选举志》)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