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661697
大小:6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29
《[历史]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课 史前时期的人类【学习提示】 学习本课,主要从原始人类的出现、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氏族社会三个方面去把握。原始人类的出现重点掌握原始人类出现的时间、地点、早期人类的代表和早期人类生活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感知人类早期生活的艰辛同时体验到在适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劳动创造了人与世界也创造了美。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要学生知道三大主要人种的区别,掌握人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亲氏族公社,要求学生归纳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公社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及私有制、阶级的产生。
2、【课文撷英】本课的基本概念和重点语句:【重点精析】母系民族公社的特征:母系氏族公社是氏族社会的主要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妇女居于支配地位,丈夫居于妻方,辈份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这时实行族外婚制,就是同一氏族内部不许通婚,只有不同氏族之间的同辈男女可以互为夫妻。后来发展为对偶婚,就是在互婚的男女群中各有一个主要配偶,但不严格。因此,所生子女仍知母不知父。这时氏族财产公有,实行原始共产主义。母系氏族公社分为初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父系氏族公社的特征: 父系氏族公社是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组织形
3、式。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特征是:男子居于支配地位,妻子从夫而居,辈份从父系计算,财产由父系继承。父系氏族制的产生是和农业及饲养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时,男子不再以狩猎、捕鱼为主,而是代替妇女从事农业和饲养业,农业和饲养业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妇女在经济上已退居次要地位,她们的职能已转向主要从事于家务劳动和生儿育女。于是,母系氏族制瓦解,父系氏族制产生。这时的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系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为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至此,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
4、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在形成,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制在产生,人们随着贪富的不断分化,阶级在形成中。【疑难点拨】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人种划分的主要依据是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肤色是划分人种的重要标志。人的肤色有深有浅,皮肤中的色素细胞越多,肤色就越暗。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变浅。这与太阳辐射的强度密切相关,在热带地区,黑皮肤有助于保护人体免受紫外线的伤害。人的毛发和鼻型等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比如,非洲黑人头发卷曲,在头上形成一个隔热层,在炽热的阳光下能够有效地保护头部;北欧
5、人的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这样有利于御寒。当然人种的形成,除了自然原因外,还有历史原因,世界上的人种随着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因人种间的通婚,还形成了混血人种。【基础训练】一、单项选择(将正确选项前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人类起源于( ) A、上帝的创造 B、类人猿 C、猩猩、猴类 D、亚当和夏娃 2、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发现于( ) A、非洲 B、欧洲 C、亚洲 D、美洲 3、南方古猿汤恩头骨化石反映的人类处于( ) A
6、、类人猿发展阶段 C、直立人发展阶段 C、智人发展阶段 D、有色人种阶段 4、中国“北京人”处于世界人类进化过程中的( ) A、类人猿阶段 C、直立人阶段 C、智人阶段 D、有色人种阶段 5、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对妇女的社会地位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社会生产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B、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作用C、在氏族内部,掌握政治、经济大权D、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信 6、“新石器时代”的意思是( )A、指
7、史前人类开始制造和使用粗糙石器的时代B、指史前人类普遍制造和使用粗糙石器的时代C、指史前人类开始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D、指史前人类普遍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二、填空 7、在非洲南部地区发现的南方古猿,乃是今天人类已知的____________。8、发展得比较成熟的晚期猿人,又称“___________”。9、原始人类最后分别演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要分支。10、父系氏族社会晚期,氏族内部的贫富分化,产生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材料解析1
8、1、阅读材料:材料一: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产品没有剩余,没有私有财产,人类也没有私有观念……从农业革命起,社会产品有了剩余,这就为私有制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氏族部落的首领和家族长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分配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方便,把一些集体的财富据为已有。材料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也产生了。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减轻自己的劳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