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

历史学论文-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

ID:4158479

大小:40.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1-29

历史学论文-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_第1页
历史学论文-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_第2页
历史学论文-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_第3页
历史学论文-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_第4页
历史学论文-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学论文-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历史学论文-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及其管理系统    关于唐代的“营田”及“营田使”,学术界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如何汝泉先生《唐代使职的产生》、①宁志新先生《唐朝营田使初探》②等,都对“营田使”的有关问题,尤其是“营田使”的产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冯培红先生《唐五代敦煌的营田与营田使考》③一文,利用敦煌文书,对唐前期、吐蕃和归义军时期敦煌的营田与营田使做了比较深入地探讨。    我们不准备对唐五代的营田进行全面研究,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归义军时期的营田情况加以探讨。关于营田,据《资治通鉴》卷248大中三年(849)八月条

2、载: (八月己丑),诏募百姓垦辟三州、七关土田,五年不租税。自今京城罪人应配流者皆配十处(王永兴注:十处指三州、七关),四道将吏能于镇戍之地营田者,官给牛及种粮(四道指泾源、邠宁、灵武、凤翔)。宋白曰:史臣曰:营田之名,盖缘边多隙地,蕃(番)兵镇戍,课其播殖以助军须(需),谓之屯田。其后中原兵兴,民户减耗,野多闲田,而治财赋者如沿边例开置,名曰营田。行之岁久,不以兵,仍招致农民强户,谓之营田户。复有主务败阙犯法之家,没纳田宅,亦系于此。自此诸道皆有营田务。-----------------------①  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3、》1987年1期。②  载《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2期.③  载《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4期。     王永兴先生认为:《旧唐书·宪宗纪》中的罢诸道节度使所带的支度营田使这一措施,反映了全国各地普遍设置了营田。而《资治通鉴》中宋白引史臣曰一段,乃唐人记唐事,应该是可靠的。“营田务”是专门名词,它是经营屯田的专设机构,营田户是属于营田务的耕种屯田的农民。①----------------------------       ①  参阅王永兴《从田令和敦煌文书看唐代土地制度中的几个问题》,见王永兴着《陈门问学丛稿》,江西人民出

4、版社1993年出版。 对此,杨际平先生认为,唐后期至五代,出现户部营田务管理的营田,乃是与屯田并行的一种官田系统。唐后期的屯田继续存在,并未转化为营田。“唐后期至五代十国,屯田乃常称为‘营田’,这就是‘营田’的广义而言。屯田与狭义的‘营田’(户部营田务的营田)则是不容相混的两个概念。屯田与狭义营田的区别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屯田的田地通常连成一片,每屯三五十顷;营田务田土一般来自没官田、绝户田,多数都是分散,不可能置屯;其二是屯田耕以官兵(包括士兵家属),营田务的营田则耕以民(就唐五代而言,乃是耕以营田户,而不是州县的编户齐民)

5、。公元820年前后至五代十国,耕以官兵的屯田与耕以营田户的营田曾长期共存,为互相平行的两个官田经营系统。营田务的营田因其田土零散,客观上就难以转化为屯田,而原先耕以官兵的屯田,也未见转化为户部营田之显例。”①    关于“屯田”与“营田”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我们不作辨析。在这里需着重说明的是,“营田”之“营”并非一定是“营田务”经营之土地,也并非一定是“屯田”之土地,而是指“经营”、“耕种”田地。这一点已经学者们指出,如卢向前先生认为:“营”在当时含有经营之意,并非为“营田”所专用。②李宝通先生亦认为,“营田

6、”之“营”,本为经营之义。因此,“营田”与“力田”、“耕田”、“垦田”、“种田”等词相比,似倾向于有组织有计划或有一定规模的耕垦农田。③    敦煌文书中所见归义军时期的“营田”,也主要是指经营、耕种土地。    归义军政权是一个特殊的藩镇,其一切制度也与藩镇相同或相似。据《唐会要》卷78《节度使》载: 河西节度使,景云二年四月,贺拔廷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自此始有节度之号。至开元二年四月,除阳执一,又兼赤水九姓本道支度营田等使。十一年四月,除张敬忠,又加经略使。十二年十月,除王君臭,又加长行转运使,自后遂为定额也。 由

7、此可知,河西节度使兼任本道支度营田使。------------------------------    ①  详见杨际平《唐五代“屯田”与“营田”的关系辨析》,载《汕头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②  卢向前《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第3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③  参阅李宝通《唐代屯田研究》第78页,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初,景云开元间,节度支度营田等使,诸道并置,又一人兼领者甚少。艰难以来,优宠节将,天下拥旄者,常不下三十人,例衔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其边界藩镇,增置

8、名额者,又不一。前后六十余年,虽尝增减官员及使额,而支度营田,以两河诸将兼领,故朝廷不议停废。① 从此记载可知,唐中期开始,诸道普遍设置了支度营田使。“从开元二年起,唐朝政府陆续规定各道的节度使兼任营田使。……据不完全统计,唐朝至少有34个方镇的节度使兼任营田使,约占当时方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