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海站实验楼水扩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1章给排水设计1」设计依据1.1.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有关资料;1.1.2已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1.3相关专业提供的有关设计图及资料。1.1.4有关设计规范:《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E2001年版]);上海市《民用建筑水灭火系统设计规程》(DGJ08-94-2001);《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97年版]);上海市《污水排入合流管道的水质标准》等。1.2设计范围建筑给排水、消防给水和室外给排水局部总体。1•3给水设计1.3.1水源: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分别以De7
2、5和DnlOO管接市政给水管。小木桥路现有Dn500市政给水管可供本项目的用水,水压白天约0.16MPa,晚间约0.25MPa。1.3.2用水量表项目生活用水未预见水量合计设计水量日设计水量(m3/h)7.80.88.6小时系数同时系数1.5小时水量(m3/h)1.50.151.6室外消防水量(l/s)2020室内消防水量(1/s)10101.3.3生活给水系统生活给水以De75管接市政给水管引入供给,其中一、二层由市政水压直接供水,三、四层由屋顶水箱供水。屋顶水箱5m3,采用不锈钢水箱,晚间进水;四层用水点的静水压大于700kPa。热水采用电加热,在需用热水的卫生间设
3、100L容积式电加热器加热并储热。开水在茶水间采用煤气加热。1.3.4消防给水系统消防系统为的临时高压给系统。室内每层设①65消火栓箱2套(其中一套设在敞开楼梯的层间平台处。水枪①19,衬胶龙带25m)0消防给水以DnlOO管接入,由消防水泵加压供给,水泵采用XBD(HL)4/10两台(一备用,Q=10L/s,H=40m,N=7.5kw,n=2900r/min),由消火箱内的按钮启动。水泵设在底层水泵房内,宜接从市政管网中吸水。屋顶设6n?专用消防水箱。室外120米范围内已设有地上式消火栓3套(市政2套,园区内1套)。室内按中危险级配置灭火器,每层置MFZL2(5A)磷
4、酸鞍盐干粉灭火器4具,底层停车库按中危险级另配置MFLZ2(5B)磷酸鞍盐干粉灭火器2具。1.4排水设计1.4.1排水系统建筑室内污、废水分流。室外污、废水合并排放,与雨水分流。1.4.2污水排水系统污(废)水为建筑内排放的生活污(废)水,日设计排水量为7.8m3/d,其中食堂排出的含油废水为2.8m3/d(0.7m3/h)o食堂含油废水采用隔油池处理,隔油池采用I型(国标04S519),有效容积0.6m3,废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大于3Omino其他一般生活污废水符合排放标准,接园区原有排水管排入市政合流污水管。1.4.3雨水排水系统体雨水设计暴雨强度为336L/S.ha
5、,排水量Q=q屮F=336xO.7xO.l=23.5L/s(径流系数0.7,设计重现期1年,t=5min,汇流面积O.lha)。雨水以DN315管接入园区原有排水管。1.5管材室内生活给水管采用PP-R管,消防给水管釆用镀锌钢管;室外生活生产给水管采用PVC-U给水管,消防给水管采用球墨铸铁管。室内排水管采用PVC-U排水管;室外排水管采用PVC-U双壁波纹管。第2章动力设计2」设计依据2.1.1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及有关资料;2.1.2已批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1.3相关专业提供的有关设计图及资料。2.1.4有关设计规范:《城市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
6、-93E98年版]);上海市《城市煤气管道工程技术规程》(DBJ08-10-92)。2.2设计范围2.2.1室内煤气设计。2.3系统设计2.3.1设计气量:煤气供食堂厨房和各层的茶水间烧开水用。食堂以70人用餐,茶水间以每处3n?/h用量考虑,设计气量为23m3/ho2.3.2气源:以Dn50管接园区内原有低压煤气管。2.3.3供气系统:厨房设20m3/h煤气表接户外煤气管,再接至各用气点。2.4管材2.4.1煤气管采用镀锌钢管。第3章环保、消防劳动安全和节能3.1环境保护3.1.1设计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上海市《污水排入合流管道的水质标准》(DGJ08
7、・904・98)等。3.1.2给排水污(废)水为建筑内排放的生活污(废)水,日设计排水量为7.8m3/d,其中食堂排出的含油废水为2.8m3/d(0.7m3/h)o食堂含油废水采用隔油池处理,隔油池采用I型(国标04S519),有效容积0.6m3,废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大于30mino其他一般生活污废水符合排放标准,接区原有排水管排入市政合流污水管。建筑室内污、废水分流。室外雨、污(废)水分流,接入市政合流污水管。设备采用低噪声产品。3.2消防劳动安全3.2.1设计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上海市《民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