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版四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目标:⒈ 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的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⒉ 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运算过程。教学难点: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准备:小黑板例题图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复习⒈口算42+3875+613+21⒉揭示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加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花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一些加法的规律性知识,为今
2、后学习打好基础.二、教学新课⒈教学加法交换律(1)出示课题图。提问:要求跳绳的人有多少人,应如何列式?(2)请同学们比较这两道算式。提问: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有有什么是不同的?说明:这两个算式算出的都是跳绳的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在圆圈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38+1212+38420+3030+420123+235235+123(4)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几组算式.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能用字母或其他的一种方式表示出这一
3、发现吗?(a+b=b+a)指出:这个规律可以用加字母或符号来表示。(5)指出:我们学过的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⒉教学加法结合律:⑴出示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提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人?⑵请同学们比较这两个算式。说明: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7比较:这两个算式求出的都是一共有多少人。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出示:计算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比较它们的结果,填上合的符号。(30+10)+5030+(10+
4、50)(27+23)+4727+(23+47)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4)你们能用字母或其他的一种方式表示出这一发现吗?板书:(a+b)+c=a+(b+c)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4、5题。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评讲。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8+17=17+28即a+b=b+a(28+17)+23=28+(17+23)即(a+b)+c=a+(b+c)第二课时应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应用加
5、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3、把握时机渗透法制教育。教学重点: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准备:小黑板例题图课型:新授教学过程:一、复习⒈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什么叫加法结合律?用字母如何表示。2.口算(小黑板出示)186+100325+100186+30325+20186+75325+873.导入新课二、教学新课⒈教学例题7(1)出示例题插图和问题。请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
6、并指名板演。(2)比一比哪种解法简便,这样的算的简便在哪里?提问:三个数相加,为什么要先算54+46?改变顺序,先算54+46可以吗?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3)小结:刚才的同学按顺序计算比较麻烦,应用加法结合律,先算能凑成整百的数,再算一个数加整百的数,使计算简便。⒉教学试一试(1)出示69+75+2578+(47+22)请同学们用简便方法来算一算。(2)指名说一说为什么要这们算,尤其是第2题。板:78+(47+22)=78+(22+47)…………………..()律=(78+22)+47…………………..()律=147请同学们说说
7、每步用了什么定律,并板书。(3)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在整百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律,先进行计算,使计算简便。3.完成书第59页上的想想做做工。4.出示64+75请同学们想想,以前学习口算时是怎样算的?板:64+75=64+70+5=134+5=139提::这里应用了什么律?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4、6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四、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1、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2、计算175+201238+402板书设计应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29+46+54175
8、+201=29+(46+54)=(175+200)+17第三课时:乘法交换律、交换律以及相关简便计算(1)教学目标:⒈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