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68158
大小:2.53 M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8-18
《【教学课件】比较·探究《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北师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畅言教育本课时编写:巢湖市柘皋中学葛老师第四单元比较·探究月诗两首·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748-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有人把他归入“大历十才子”中。他的七绝,后人评价很高。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李白)、龙标(王昌龄)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他的诗,很多都被乐人采以入乐。他的《征人歌》《早行》等诗,还被绘制为画屏。作者简介课文导入在中唐诗人中,李益的边塞诗是很有特色的。他最著名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流传极广,还被教坊乐人度曲演唱。诗是这样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
2、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学习佳句;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4.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李益大历四年(769)进士及第后,仕途并不畅达。后来入渭北节度使臧希让、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人幕府,在西北边地生活了好多年,所以他的边塞诗是有生活体验之作。他的边塞诗,慷慨悲凉,又带有些许伤感情绪,真切感人。背景简介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课文朗读回乐峰前沙似雪。这是强调荒凉的沙漠上的月亮的反光之强烈。回乐烽:旧说在灵州回乐县。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
3、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诗句鉴赏受降城外月如霜。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后锦旗乌加河北岸。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诗句鉴赏不知何处吹芦管。芦管,就是胡笳。这是异族的音乐异族的乐器。这是用听觉来增加视觉的冲击力,提醒战士身在异乡。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诗句鉴赏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
4、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诗句鉴赏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合作探究如果说前两
5、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合作探究《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挂长城。《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PK不同的一个是琵琶,一个是芦管。相同的是
6、都有月亮,都有无尽的思乡之情。比较探究《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月光光》余光中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为什么月光照在身上有落在伤口上的感觉?联系余光中二十多年不得回乡的经历,不难明白,这里,这位台湾诗人心灵深处的隐痛。同样是月如霜PK比较探究这首诗写得有色有声有情。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
7、人玩味不已。课堂小结1.背诵这首诗;2.理解探究课后第一题。课后练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