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图课例分析

瑞雪图课例分析

ID:41128738

大小:16.87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17

瑞雪图课例分析_第1页
瑞雪图课例分析_第2页
瑞雪图课例分析_第3页
瑞雪图课例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瑞雪图课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瑞雪图》教学案例分析  常艳朋《瑞雪图》是一篇传统课文,在老教材中也叫做《第一场雪》,现为北师大版小语课本第七册第12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在前不久学校组织的赛课活动中我执教了这篇课文。在整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对话互动、质疑激思的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始终贯穿着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使整堂课在学生的一次又一次的感情朗读中向前推进。且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初步学习,这场雪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这场雪很美。  生2:这场雪下了很久。  生3:这场雪把世界都变白了。  生4:这场雪下得很大,也很稳。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4:我是从

2、第三自然段看出来的。  师: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那你能为我们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吗?  生4:能!(学生满怀信心地回答)  师:那请其余的孩子们仔细听她读,一会儿来评一评,比一比看谁是最会听读的孩子?  (生4充满自信地流利朗读)  师: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字音准确,语句通顺,但有些句子没有读出感情。  师:比如说哪一句,你来示范一下怎样才是有感情的朗读?  生:比如说这句。  (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  师:她读得怎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稍稍

3、有点感情了,但感觉还不够。  师:嗯!你说得这样好,我想你的感觉应该到位了,愿意展示一下吗?  生:好。(生充满感情地朗读)  师:她的读又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  生齐:读得很好!  师:老师也觉得你读得很好,因为我似乎都看到雪花飘飞的过程了,你能说说你是怎样读出这种味道来的吗?  生:我就是把开始下小雨读得轻快,把大片大片的雪花读得语气加重,然后彤云密布的意思是下雪前阴云笼罩,我就读出一种厚重的感觉。  师:哦,你真会感觉,还能结合词语的意思来指导自己朗读。那我们学着她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这句好不好?这一片段是第二课时开课的时候引入第三自然段教学,并开始做诵读指导的实录。培养学生独立的

4、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讲也罢,练也罢,都不能代替学生读课文,而是要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积极能动地阅读,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理解和评价课文。使阅读课文的过程,成为学生用原作的外部语言内化自己的语言,把原文的思想变为自己思想的过程,成为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课文思想和知识加以融会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教学思想上应重发展思维能力而反对机械记忆;在教学方法上应重诱导探索而反对越俎代庖;在教学形式上应重讨论答问而反对单项灌输;在诱导手法上应重形象思维而反对干枯说教;在教学原则上应重生疑质疑而反对轻信盲从。《语文课程标准》把这个精神贯穿于各个学段。其中

5、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这一片段的展示也可以算是对《课标》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  片段二:  师:上节课我们理解到万籁俱寂的意思就是形容四周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声音。对吗?  生齐:对!  师:那老师就不明白了,既然是一点儿声音也没有,那为什么后面写道又还能听见“沙沙声”和“咯吱声”呢?  生1:因为夜里在下雪,“沙沙声”是模拟大雪飘落的声音,又因为雪下得很大,所以雪积压在树木的枯枝上就把枯枝压断了,“咯吱声”就是模拟枯枝被压断的声音。  师:哦!谢谢你的解答。也就是说这是写的动态的景色,大雪在飘,树枝被压断落到地上。

6、可是,万籁俱寂是多么寂静的一幅画面啊,给人多么宁静的感觉啊!为什么后面又要写这些动态的景色呢?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2:这是一种以动写静的写法。  师:你真能干!作者耍得这点小花招都被你看出来啦!那你知道他这样写的好处吗?  生2:这样写让夜显得更静了。这一片段展示的是讲解“以动写静”这个知识点的实录。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这一环节的设计理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质疑激思。其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又指出:“把思维能力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要靠激活思维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

7、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实践证明,思维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当要注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由教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二是由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就第一方面来说,主要有四种方法,第一,以疑激疑;第二,于无疑处求疑;第三,挑起矛盾,借以质疑;第四,抓住分歧点质疑。我采用的正是第三种方法,挑起静与动的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写作方法,由此在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