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123484
大小:28.59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8-17
《2019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研的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研的报告 篇一:关于推进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调研报告 全市开发区整体情况 目前,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开发区、16个市级开发区。开发区规划总面积约公顷。其中,国家级开发区规划总面积为公顷,占规划总面积的%,市级开发区规划总面积为公顷,占规划总面积的%。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XX市开发区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收入利润快速增长,成为首都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了引领辐射作用。截至20XX年底,19个开发区入驻企业约4万家。开发区累计实现总收入约万亿元,实现利润约1500亿元,应缴税金约802亿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千余亿
2、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以20XX年12月31日为评价时点,国家级开发区调查评价总面积为25150公顷,评价范围内开发区土地供应率%,建成率%;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系数%;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万元/公顷,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万元/公顷,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万元/公顷;市级开发区调查评价总面积为7079公顷,评价范围内开发区土地供应率%,建成率%;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工业用地建筑系数%。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万元/公顷,工业用地产出强度万元/
3、公顷。 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规划为引导,谋划园区集约转型。以《XX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全市产业功能区发展,充分利用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机遇,组织开展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范围和布局规划、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规划编制,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优化、南部高新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拓展、全市其他多园区整合提升的新格局。 以《XX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布局规划》为依据,以开发区等重点园区为主要载体,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服务功能,
4、进一步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向新城集中。 二是加强基础研究,逐步完善用地标准体系。XX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北京工业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关于北京工业开发区建设项目节约土地和资源的意见》,对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加快搬迁调整不符合首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定位要求的产业,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发布了《关于XX市开发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意见》。各区县也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如XX区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了区级项目准入标准。 在修编《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5、》的精神和要求,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规划修编的核心内容,明确到2020年市域范围平均每公顷建设用地的地区生产总值不低于360万元;平均每公顷城乡建设用地的二三产业增加值不低于500万元。各开发区根据相关标准体系要求,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分别制定了开发区项目准入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办法,建立开发区项目入区评估和联审机制。 三是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逐步完善出让体系。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实施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制度。XX市先后印发了《关于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实施意见》、《关于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有关问题的通知》《X
6、X市工业用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程序》,对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具体程序和办法进行规范。对生产经营性项目全面推行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一律采取有偿出让方式供给土地。对非经营性用地改变为经营性用地的,约定政府可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 四是加大批后监管,逐步建立动态跟踪制度。按照“跟踪储备一批、签约在谈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见效一批”的目标,落实“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生产”的要求,建立了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充分整合信息资源,对已供土地进行全过程、多层次的跟踪;注重开发区闲置土地资源盘活,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
7、,通过采取收购、入股、合作、转让、退出、调剂、租赁等形式,把闲置、半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向优质项目转移配置,鼓励开发区对余量土地依法转让、以市场方式调整安排和企业“零增地”扩张,最大限度地提高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如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达能公司收购妙博士乳业公司,年产值从以前的不到4000万元提升到3亿元。 标准体系尚未完善,缺少法律政策支撑 通过对市级开发区的调研发现,本市缺乏针对不同空间区位、不同产业类型的有针对性的规范、科学的指导标准体系,在诸如投资产出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方面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各开发区准入门槛及各项指标多由区内自行掌握,采取一事一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