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85197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9
《苏武牧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苏武牧羊的意义(论纲)一、时代意义:时代精神塑造者1.时代背景汉朝:汉文化的称谓来自汉朝,汉朝继承了虞朝、夏朝、商朝、周朝的华夏文明,汉人对历史、传统的信仰是极其深厚的。汉文化的传统信仰可概括为敬天法祖。这不仅是先秦诸子百家的信仰,也是两汉魏晋隋唐宋明的汉人的信仰,通过六经以及正史的礼乐志可以得到证实。——民族凝聚力空前提高时期儒家文化正统思想确立——仁义礼智信——苏武在“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和“背信弃义”之间做思想斗争汉天子:当时汉天子是汉民族的神权代表,具有图腾性质,与臣民关系并非上下级,而是精神领袖与被领
2、袖的关系,是文化符号和信仰代表——苏武并非所谓愚忠,而是对自己民族和使命的尊重汉武帝:汉文化集大成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者,绝对思想权威。组织了多次北伐,夺回长期被匈奴占据的的河西走廊地区,是汉朝当时自高祖以来最有作为最受爱戴的领导者(执政前期),兼有恩于苏武,“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这是苏武精神力量的直接来源。苏武的出现并非偶然,也非完全个人特性的呈现,而是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产物。2.文化积淀苏武身上体现的首先是一种时代的英雄气概。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英雄群起、民族精神意气风发的时代。人
3、们渴望建功立业,敢于英雄扬名,涌现了大批有非凡才能和功业卓著的人物。第一代人的代表有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萧何、韩信、张良、曹参、陈平、周勃,以及吕后等人。“彼可取而代也”、“彼可取而得也”,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平步青云,一步登天,是这个时代的特点。这是个人才能定胜负的时代。没有任何先世、世家的背景,人人都在同一起跑点上.竞争的规则是平等的。第二代人处于平定吴楚七围叛乱,削平诸侯割据,巩固刚刚建立的大帝国,维护民族和文化统一的时代。贾谊、晁错、公孙弘、董仲舒、司马谈、周亚夫、主父偃等属于这个时
4、代。第三代人处于反击匈奴侵略,解除边患,扩展民族和文化之大统一的时代。司马相如、司马迁、桑弘羊、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张骞、苏武都属于这个时代。“匈奴不灭,何以家为!”霍去病的这句豪言表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特点。这仍然是一个平民建功立业的时代,一个没有等级设限以扼杀个人创造性的时代。卫青、霍去病出身侯家骑奴,没有优良的文化和显赫的家庭背景。司马迁以非凡的毅力和勇气,度过生命的考验,完成了《史记》。司马相如拜为中郎将,远赴四川、云南,略定西南夷……他们都表现出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苏武亦是如此。这种英雄气概不是个
5、人的,远非来自于个人气质力量——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等的支持,更根本的来自于民族、国家和文化力量之强盛、优势所带来的必胜信念的支持。伴随着这种气概的则是一种事业的正义感、进步感、道德感及其所涌现出的精神力量。苏武虽然孤处匈奴,远在异域,势单力薄,但精神上却是优势的、强大的。当卫律劝苏武投降时,武怒斥其“叛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指出:“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正是这背后矗立的强大的祖国,一个发展到
6、极高的优越的文化和巨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使他能勇气百倍,不感孤立,并能居高临下,蔑视敌人以及匈奴加诸他的威逼和迫害。3.道德观念“孝”在中国是一种带有宗教性的道德,以祖灵崇拜为根基,具有源远流长和牢固浓烈的心理和文化基础。从《诗经》来看,周人诅咒、埋怨老天的诗是有的,但对祖先则只有感恩、崇敬和信仰。这里的原因是,殷人及周人和以色列犹太人不同,他们居于中原的中心,国力强大,没有被别人奴役而是胜利地征服与同化别的族群与文化。这使他们把自己看成天之骄子,而特别归功于祖先的积德积功。在中国,这种对祖先的感恩之心,逐渐凝结成为
7、一整套祭祀礼仪和儒家的礼文化、孝文化,构成《仪礼》、《礼记》的核心。“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人生价值,也成为全部价值观的核心。在孔子提倡的忠孝仁义中,“孝”则成为“行仁之本”。从司马迁、苏武甚至李陵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孝”——对民族的大孝在当时享有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汉代,“孝”更享有“天之经,地之义”的永恒地位,不仅是普遍的、绝对的,也是像天地一样神圣和不可侵犯的。汉人说,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被认为是孔子“内圣”的基本,亦是“外王”事业的基本。与先秦相比,在汉代不仅“孝”的地位大大提
8、升了,“孝”的内涵和重点也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变化的特点是强调建功立业,凸显国家和天下的眼光与胸襟。“立身扬名,以显父母”,成为士庶人“孝”的内涵。霍去病的豪言“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则把国摆在第一位,把汉代人之“达孝”观所具有的阔达胸襟、功业气概反映出来了。苏武“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亦反映同一胸襟。司马谈临终,遗嘱司马迁完成《史记》,流泪说:“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