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43044
大小:2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7
《以“新经济”培育实体经济新动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新经济”培育实体经济新动能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动能不足,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社会生产技术范式的转型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加快成长,全球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中国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应顺应全球新技术革命大趋势,推动以绿色能源、互联网+等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动能。 新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契机 新经济是伴随重大技术范式转型而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近年来,以互联网的通信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系统融合发展基础
2、,以“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为特征的人工智能、数字制造和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范式引发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它使人类经济形态从大规模批量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和个性化制造,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条形码的使用,促进了新一轮物流的变革,集装箱运输、专业物流、第三方物流、集中配送、连锁经营、分拨集疏中心网络等使人类的交通运输更有效率,人类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进行多渠道的即时交流和更强大的信息储存与利用。 但近几年,由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催生的计算机及其软硬件、通讯、家用电器等产业,也因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而显现出局限性,相关产业的发展张力越来越小,
3、依靠现有技术范式及其经济形态的扩张来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越来越弱。 在此背景下,美国推出了一系列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再工业化”举措,德国则提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在谋求3D打印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中国则在加大5G通信技术的研发力度。各国的努力都有一个指向,即依托新一代互联网和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对现有的产业体系和经济系统进行彻底改造,由此全球正在进入一个以“互联网”、“绿色”、“智能”、“融合”为特征的深度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分散化及其整合发展时期,技术范式和经济系统的重大转型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新经济的再现。 新经济为实体经济注入动力 由
4、于各种原因,中国无缘于由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引领的两个新经济形态,一度偏离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正常轨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引下,借助前两次新经济形态的张力,快速融入由第三次工业革命引领的新经济形态,经过30多年的努力,逐渐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成为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之一。 当前,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出现的新经济形态,及其以智能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的技术范式将会以指数级速度展开,催生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组织。新经济形态将推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范式向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推动以物质生产、物质
5、服务为主的经济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并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工业物联网、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对人类活动的流程、工艺、产业场景和要素进行颠覆性重组,改造传统经济,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同时,生产领域的智能化、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和3D打印会随电子化交易方式、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一起,加速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需要“智造”生态 新经济孕育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因技术、市场、制度等不同层面因素的约束而在产业发展重点和技术研发方面都需有不同方向上的突破,打造开放式“智造”生态,是培育实体经济新动能的客观要求。 第一,构建“智造”
6、制度生态。新经济内在地包含着同一经济活动或相互关联的经济活动涉及的各要素之间新的联结方式、规则体系和行为模式,它的发展必然会对依赖传统技术和传统制度规则体系运行的现存经济形态带来冲击。一方面,新经济会借助效率优势不断地吸纳旧有经济形态中的各种要素,压缩传统经济形态生存的空间,直至对其产生大部分或完全的替代,迫使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新经济会以效率优势迫使传统的经济形态按照新经济的模式自我改造,并最终为新经济形态所同化。新经济与制度环境间的这种互适性调整,使其在为自己开辟发展的制度通道的同时,对传统经济形态和制度规则体系产生倒逼作用,迫使其也作出适应性调整。但是,新经济
7、赖以生长的规则体系既是自组织系统也是他组织系统,既需要政府设计,更需要自我创造,尤其需要政府部门在正确研判技术范式及其经济形态演进趋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强化对市场主体自组织形成的规则体系的认同,为新经济开辟制度通道。因此,新经济需要在宏观层面营造有利于其发展的制度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容错机制,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磨合时间,构建有利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第二,优化“智造”创新生态。新经济提振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