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历史

看得见的历史

ID:40472609

大小:1.84 M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03

看得见的历史_第1页
看得见的历史_第2页
看得见的历史_第3页
看得见的历史_第4页
看得见的历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看得见的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看得见的历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西津古渡历史文化街区概况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概况1986年,镇江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是城市“看得见的历史”,久远的历史文脉,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示着城市个性风貌,反映着城市发展脉络,是城市文化特色最重要的载体、最集中的体现。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0.5平方管理公里。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

2、江城市发展史。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为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其范围包括西津渡﹑伯先路﹑京几路等街区。西津渡古街位于镇江市区西北,面积0.5平方管理公里。史载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有完备的渡口功能,一直是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发生过众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重

3、大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史。街区内有2个国家级文保单位,14个省市级文保单位,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救生会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命救助机构,为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其范围包括西津渡﹑伯先路﹑京几路等街区。西津概况主要景点历史文化古代建筑建筑昭关石塔位于观音洞一条街东端。塔高约五米,分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等部分全用青石分段雕成。塔的底层立四石柱,依石柱的南北两面以

4、石块逐层砌筑石壁,紧贴在路北救生会和南观音洞房屋之间,南北宽3.2米,东西长3.8米。东西两面敞开可通行。塔座两层,以“亚”字形叠涩法凿成。塔座上置一复莲座,塔身扁圆,成体形。以上为亚字塔颈,又置一复莲座,上为十三天,刹顶的下部华盖为仰莲瓣座,在平台东西两面条石的外侧,有刻文,右刻镇江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经历等官称和人名,中为“昭关”两个大字,左刻丹徒知县、县丞、主簿、典吏等官称和人名,并有“万历年十年壬午(1582)十月吉重修”字样。昭关石塔系元代所建,明清先后修治。该塔为过街塔。根据佛经解释,从塔下经过,就算是礼

5、拜。1990年市人民政府、市建委先后委托我国著名考古专家,国家文物局与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龙门石窟研究所名誉所长温玉成研究员等五名专家对过街石塔进行了考察指出:该过街石塔是由元武宗下令重修的金山寺般若院的一部分。主持者刘高是参与修建元大都白塔寺的工匠。该塔现在是我国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唯一的过街石塔,弥足珍贵,该塔重新修建后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遗产保护奖。石塔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保单位。英国领事馆英国领事馆位于云台山麓,小码头街1号。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主楼

6、两层,局部三层,以青砖夹以红砖叠砌,全勾白色灯草缝,砖、木、石混合结构。占地约460平方米。救生会救生会位于观音洞对面,现为民居,正门上题有“救生会”石额,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立石。救生会是古代江上救护各种船只和渡江人的社会慈善机构。宋代乾道年间,镇江郡首蔡洸在西津渡:“命置巨舫五,仍采昔人遗制,各植旗一,以‘利、涉、大、川、吉’为识,并植旗一。”并限定载客人数,这是兼具官渡与救生性质的水上机构。明正统年间,巡抚侍郎周忱置舰2艘,并招募水手30余人驾船济渡救生。特别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3),京口蒋元鼐、朱用载

7、、蒋尚忠等十五人力“劝邑中输钱,救涉江复舟者”。他们共捐白金若干,在西津渡观音阁成立“京口救生会”。5年后,救生会购得西津渡昭关晏公庙旧址,建屋3间作为会址。京口救生会,专司打捞沉船和江上救生事宜,且影响遍及大江南北。江西、湖北、安徽各省纷纷仿效京口救生会,打造救生红船,实施救生事宜。现在这些救生会的遗址已荡然无存,而只有镇江的救生会遗址,保存最为完整,1999年政府出资整修后,已恢复了当时的原貌。2001年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优秀遗产保护奖。救生会于1982年被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观音洞观音洞在小码头街7

8、号室内,由天然岩洞扩凿而成,早在宋时就建观宇,后屡兴废。现为清咸丰九年(1859)重建。同治元年立“重修观音洞记”碑石,书大字“观音洞”石额一块,上款“咸丰九年三月重建”,下款“众姓敬立”、“同治元年桂月日立”、“水营赖邦重修,值事吴德锦”。观音洞是过渡人礼拜的地方。1999年,市人民政府出资,迁移了居住在洞内的居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