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丙丁戊》ppt课件

《病毒性肝炎丙丁戊》ppt课件

ID:40134956

大小:948.55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7-22

《病毒性肝炎丙丁戊》ppt课件_第1页
《病毒性肝炎丙丁戊》ppt课件_第2页
《病毒性肝炎丙丁戊》ppt课件_第3页
《病毒性肝炎丙丁戊》ppt课件_第4页
《病毒性肝炎丙丁戊》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病毒性肝炎丙丁戊》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节丙型肝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一些数据显示,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丙型肝炎病毒(HCV)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病原学流行过程流行特征预防策略与措施第三节丙型肝炎结构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直径40~60nm球状颗粒由包膜、核衣壳和病毒核心构成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约9

2、600个核苷酸组成编码区结构区编码结构蛋白非结构区编码非结构蛋白(7种)或功能蛋白一、病原学第三节丙型肝炎图23-9抵抗力较强,耐热,对一般化学消毒剂尤其氯仿敏感实验室检测指标:特异性HCV抗体和HCV核糖核酸抗体抗-HCV及HCVRNA阳性说明HCV感染并有传染性宿主范围狭窄仅感染人和黑猩猩第三节丙型肝炎二、流行过程传染源丙肝病人HCV无症状携带者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第三节丙型肝炎三、流行特征地区分布世界性分布,但不均衡第三节丙型肝炎图23-10人群分布感染集中在15岁以上年龄段女性感染率>男性主要集中在高危人群时间分布无明显的季节性,以散发为主第三节丙型肝炎

3、四、预防策略与措施防制原则与乙肝基本相同但因病毒变异频繁,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第三节丙型肝炎(1)经血液传播的预防:严格筛选献血员、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2)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3)母婴传播的预防:对HCV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

4、机会。第四节丁型肝炎丁肝呈全球性分布,由于丁肝是一种缺陷性的疾病,它和乙肝病毒共同生存。所以见于大部分乙型肝炎高发地区。1984年在北京乙肝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出丁肝病毒抗体,不久后,武汉地区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组织检测出丁肝病毒抗原阳性者10例。血清丁肝抗原(或抗体)阳性与肝组织中丁肝抗原阳性在我国华北地区分别为11.01%和6.86%,东北地区为0.57%和6.52%,华东地区为1.43%和11.63%,中南地区为13.12%和6.15%,西南地区为6.83%和10.30%,西北地区为9.50%和6.72%。丁型肝炎病毒(HDV)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HDV须与HBV联

5、合感染或重叠感染才能致病第四节丁型肝炎病原学流行过程流行特征预防策略与措施一、病原学δ病毒属的唯一成员完整的HDV颗粒内部为HDV基因组和抗原(HDAg)所组成的核壳体,包膜是HBsAg单股负链、环状RNA1700个核苷酸组成稳定,不易变异第四节丁型肝炎HBs抗原RNAd抗原图23-11丁型肝炎病毒()缺陷病毒复制需要HBV等嗜肝DNA病毒为其提供外壳,并协助其组装、成熟分泌和释放HDV只有1个血清型抗-HDVIgM:用于早期诊断抗-HDVIgG:诊断慢性HD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第四节丁型肝炎二、流行过程传染源丁肝病人无症状携带者第四节丁型肝炎传播途径与乙肝类似人群易感性普遍易

6、感抗HBs症状ALT升高HDV总抗体抗HDVIgMHDVRNAHBs抗原典型的血清学变化图23-12乙肝-丁肝联合感染滴度暴露后时间黄疸症状ALTHDV总抗体抗HDVIgMHDVRNAHBsAg图23-13乙肝-丁肝重叠感染典型的血清学变化滴度暴露后时间三、流行特征全球分布HDV感染高度流行区地中海地区、中东、中亚、西非、南美亚马逊河盆地和南太平洋某些岛屿我国城市>农村无性别、年龄差异第四节丁型肝炎HDV患病率高中等低极低没有数据台湾太平洋岛国图23-14丁肝感染的地理分布四、预防策略与措施主要防制措施与乙肝相同接种乙肝疫苗加强献血管理防止HBV携带者和HDV携带者密切接触第四

7、节丁型肝炎第五节戊型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既往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3年Balayan等用免疫电镜技术(IEM)从一名经口感染的志愿者粪便中检测到直径27~30nm的病毒颗粒,并用其感染绒猴成功,因而认为该病毒是引起戊型肝炎的病原。1989年Reyes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本病毒的基因克隆,并正式将此型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HepatitisE,简称戊肝)和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Evirus,HEV)。世界上首次暴发戊肝是在1955年12月至1956年1月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