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清代_小学_的发展和成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图书与情报1998年第2期清代“小学”的发展和成就时建国(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兰州730070)摘要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清代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方面所取得的空前成就,分析了产生这一成就的社会及文化因素,同时对清代有关文字、音韵、训诂诸领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学术成就和不足都做了系统评介。关键词清代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清代古文献学的最大特点是“汉学”的空前发文》,但他能以既肯定又怀疑的态度开有清一代研展和“小学”研究的科学化。清人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究《说文》之学的先路,他说:“自隶书以来,其能发巨大的成就,除了受政治影响因素外,主要的还是明六书之指,使三代之文尚存于今日,而以得识古受其本身
2、学术规律的制约。清统治者为了禁锢思人制作之本者,许叔重《说文》之功为大,后之学者想,一方面禁毁书籍,屡兴大狱,一方面又举科录莫不奉之为规矩,而愚以为亦有不尽然者⋯⋯。”又士,开馆修史。知识分子迫于生存大计,不得不回避说:“今之学者能取其大弃其小,择其是而违其非,思想政治,以至埋头于没有风险的经史考证,这就乃可谓善学《说文》者与!”顾氏此论,为有清一代文给“汉学”的迅速成长提供了非常肥沃的土壤。就在字学的研治指明了科学的方法。这个时候,作为前期遗民的大思想家兼古文献学家戴震是皖派汉学家的大师,汉学派文字学的真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为了总结明亡的教训,极正建立自戴而始。戴震字东原,休宁人,
3、江永为其力批判或者修正前代王守仁的“心学”,以及“束书师,惠栋盖其友。他治学的方法,把识字作为读经的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学风。他们受晚明学者焦开始,把穷经作为认识义理的途径。他说:“一字之、杨慎、陈第等人倡导的古学影响,治学以服、郑义,当贯六经,本六经,然后为定。”同时,他又主张为准,讲实证,重考据,拿“小学”作为解释诸经子史搜考异文,广临笺注,以作为订证经义、综考故训的的基础,“小学”的研究也因此得以迅速而健康的发辅助手段。由于戴氏能够把文字学用到考据之中,展。文字学于是成了阅读古书必不可缺的工具,成为研“小学”是西汉人给文字学规定的名称,唐宋以治一切学问的根本。考察经义,虽然立足于
4、《说文》,后人也叫“字学”,到清末的章太炎才把“小学”叫做但又不象王鸣盛那样十分迷信《说文》,他说:“《说“文字学”的。传统“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文》所载九千余文,当小学废失之后,固未能一一合科,下面就清代“小学”的发展状况分述如下。于古。”主张对《说文》这部字书绝不可盲从。他能够一、文字学的发展和成就区分文字的本义和他义,把字义辨析得更加精细,清代的文字学,从文字学历史的角度观察,主跟他科学的研治(结合音义)、正确地使用《说文》很要包含《说文》学和古文字学两种内容。可以说,《说有关系。文》学的倡盛基于汉学的复兴,古文字学的兴起则清代的《说文》学是皖派汉学家建立起来的,吴因《西清
5、古钅监》的刻成和殷墟文字的发现。派所以胜不过皖派,在于吴派过分地佞汉,跟戴氏(一)清代的《说文》学同时的王鸣盛,是吴派这方面的代表人物。王鸣盛清代的《说文》家不同于清代以前的文字学家,说:“《说文》为天下第一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清代《说文》家的立脚点放在考据学上,凡两汉以前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的文献,悉为考证的参考资料,跟前代李阳冰、徐鼎非通儒也。”对《说文》的过分迷信,阻碍了吴派汉学臣以及赵宦光等人徒以善写篆文为根柢者有明显家对《说文》的深入研究。的不同。顾炎武虽然没有读过“始一终亥”的《说戴氏而后,对《说文》的研究风起云涌,这跟《说—42—图书与情报
6、1998年第2期文》的公开发行也很有关系。清朝前面的朱明,从建严氏的评价中可以间接地看出,王氏研治《说文》的立到覆亡,没刻过一本《说文》,赵宦光虽然写了一眼光确实很高,其成就不次于段、桂。《句读》之作,本《说文长笺》,但依据的是李焘的《说文五音韵可明于自叙,自叙称:“《说文》传写,多非其人;群书谱》。顺治十年(1653),汲古阁毛氏据宋本首次刊印所引,有可补苴。”乃取段氏、严氏、桂氏之书,“或了徐铉本《说文》,到了乾隆四十七年,汪启淑接着增,或删,或改,以便初学诵习,故名之曰‘句读’。”又刻印了徐锴的《说文系传》,《说文》学也因此发达“便初学”是王氏的初衷,会萃众说而参以己意,对起来。这
7、期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要数段(玉裁)、段氏的武断、桂氏的缺乏主张予以折衷订补才是本朱(骏声)、桂(馥)、王(筠)四家,其中段氏尤最。段书成书后的实质性内容。《说文释例》是清代许学中氏是东原的学生,最能禀承且能发挥师说,他用三唯一能够全面解释许氏全书体例的著述,他把研读十年的功夫为《说文》作注,完全用的是考据学、校《说文》的方法全都说了出来,读之可得研究《说文》勘学的方法,而且形、音、义三者兼顾,古今兼顾。他的门径,王氏在此书中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