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ID:10488021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_第1页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_第2页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_第3页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_第4页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_第5页
资源描述: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  摘要: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城乡市场网络体系三个方面考察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和特点。从整体上看,云南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与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经济结构变化重组的过程。  云南是人类最早的栖息地之一,地形复杂,山地众多。除滇池、洱海附近以外的广大周边地区,四处丛山密布,峡谷纵横,交通状况十分不便,社会生产的发展颇受限制,直至17世纪的康熙年间,云南还是一个半开发地区,大片可耕地尚未开垦。但随着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实行,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统治政策以适应

2、生产关系变化的需要,使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得到长足发展,云南经济发展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干、嘉、道三朝期间,云南的人口数量空前增加。号称“盛世”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云南人口为341.3万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首次突破600万,而咸丰元年(1851)就达到了740.3万人。在外来的汉族移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山区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雍正二年(1724)全省有农屯田地72,176顷,雍正十年增至88,389顷,乾隆元年增至90,638顷,乾隆三十一

3、年又增进到92,537顷,嘉庆十七年达到全省田地最高额,即93,151顷。嘉庆十七年全省田地数额是雍正二年的1.3倍,是明万历六年(1578)田地数17,993顷的5倍多。从明万历六年到清嘉庆十七年的200多年间,共增加田地将近8万顷。从这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窥见云南农业在量上的进步。    (一)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  明代在云南实施屯田,大量汉族移民迁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耕作技术,使明清云南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耕作方法上由原来的“二牛三夫”改为一牛或二牛牵引,由一人或二

4、人驱犁耕作。此后,内地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在云南被推广种植,内地的先进工具也被广泛应用,根据季节实行小春、大春两季轮种,每年可收小春旱季作物和大春水稻两熟,这种生产技术已和中原无异。  云南省传统的农作物种类很多,这在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如云南府以稻、麦、粱、稷为主,包谷、黑豆、红豆、菜豆、蚕豆、豌豆等次之,“谷凡百余种,以香糯稻为最;蚕豆熟最早,滇人尤重以为粉,豌豆亦洗粉,并食其蔓,名豌豆菜。”永北直隶厅有“香谷米、白粘谷、红粘谷、玉谷米、乌脚粘、麻粘谷、半边粘等”,糯米有“鱼眼糯、虎皮糯、鼠牙糯、柳条糯”,豆类有

5、“蚕豆、黄豆、青豆、白豆、黑豆、绿豆、扁豆、豌豆、架豆、饭豆、四季豆”等十八种。昆明冬吊米、广南八宝米、西双版纳紫米、景东香稻都是有名的品种。尽管稻谷种类多,但由于云南是一个山地面积占总面积84%的省份,因此总产量很低,不能满足全省几百万人口食用,在这种情况下,玉米和马铃薯的广泛引种就显得意义重大。  玉米和马铃薯都属高产作物,耐旱耐涝,性喜沙土,最适宜于山区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在明代由美洲传入我国,先在沿海地区引种,以后传入内地各省。明末清初,又由内地的汉民传入了西南地区,康熙时在云南各地得到普遍种植,并逐渐取代

6、了低产的山地传统粮食作物燕麦、荞子等,而成为偏僻山区农民的“终岁之粮”。玉米、马铃薯的引种使得“云南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云南农业经济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粮食种植结构的上述变化,适应了清代人口急剧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使口粮紧张程度得以缓解,同时由于玉米、马铃薯的传入,使原来不适宜种植稻麦等作物的山区、沙地,能够得到开发利用,山区农业生产由此进入一个新台阶。    (二)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清代云南商业性农业的发展颇为引人注目,这突出表现在茶叶、蔬菜、水果、棉花、鸦片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上。  

7、云南种植、生产茶叶的历史年代久远,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尤其是现今思茅、西双版纳一带具备了茶树生长的良好生长自然环境,有树龄达一千七百多年以上的野生的“茶王树”和树龄达八百多年栽培茶树,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即“攸乐、蟒支、革登、蛮砖、倚邦、漫撒”就出在这里。除上述六大茶山外,勐海县的南糯山、布朗山、西定山、巴达山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茶山。进入清代,种茶的种植技术越来越发展了,从最初不事耕作的野生茶发展到了除草、施肥、剪枝,精心护理的茶园。这些茶叶大都运往下关经过加工精制成下关沱茶、饼茶,远销川、藏各地。江城在清代也

8、是云南优良产茶区,江城居民十之八九种茶,茶叶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章青琴: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随着城镇的大发展,清代非农业人口日益增多,对蔬菜等作物的需求日渐扩大。于是在各大中小城市附近,开始出现许多专门种植蔬菜、瓜果以及花卉的农户。  不少地方也种植靛,据康熙《新兴州志》载:“青靛课税,染布靛缸课银,无定额,按季汇解”。由此可知,清代新兴种植靛,加工成染料。棉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