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16107
大小:1.48 MB
页数:45页
时间:2019-07-12
《《师说》优秀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韩愈师说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
2、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写作背景“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来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
3、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骈文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人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4、,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释题字音句读(dòu)或不焉(fǒu)经传(zhuàn)从师(cóng)传道(chuán)聃(dān)、冉(rǎn)近谀(yú
5、)蟠(pán)贻(yí)之苌弘(cháng)长幼(zhǎng)须臾(yú)自读课文第一段: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1、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2、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3、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4、表明从师标准的句子:5、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为抨击“耻学于师”的现象,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自读课文第二段: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论述中心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今之众人耻学
6、于师愚益愚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于其身耻师大遗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纵比自比横比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
7、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圣人无常师结论不拘于时能行古道文章结构2.第一自然段①人为什么要从师?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3.第二自然段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②
8、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4.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5.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6.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