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1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学习孔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结合本文,调整自
2、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导入一(文本导入):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而与《论语》密切相关的孔子又为什么会永垂青史,成为世人景仰的对象呢?据说当年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时候带走了三个人,其中有孔子的嫡代长孙,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论语》。 导入二(问题导入):读对联,猜人名正脉千年分泗水,芳声百代重尼山。尼山根柢家声远,泗水渊源圣泽长。请同学们猜猜这两副对联指的是谁?(孔子。)是的,两副对联指的
3、都是孔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尼山,指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同学们太聪明了。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孔子和他的《论语》。1.作者简介6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交流背景《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这些言行之所以能够被记载下来,汇编成《论语》一书并流传至今,与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的功
4、劳是分不开的。《论语》据估计是曾参和其弟子编辑的,但是当时没有纸张,文字是记载在竹简等体积很大却承载量很小的载体上的,完成一部《论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只是曾参和他的一些弟子,而没有孔子那些居于上层地位成为社会管理者的学生们,也就是曾参的师兄弟们的推动和支持,《论语》即使能够勉强编辑出来,也很难推广开来和流传下去。3.知识链接《论语》共20篇,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等。4.积累
5、字词(1)注音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传不习乎(chuán)三省(xǐnɡ)罔(wǎnɡ)殆(dài)逾矩(yújǔ)一箪食(dān)一瓢饮(piáo)好之者(hào)曲肱(ɡōnɡ)(2)解释词语通假字①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古今异义词①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②三:古义:几;今义:数字三。③疏: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④水: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⑤匹夫:古义:平民百姓;今义:无
6、学识、无智谋的人。词类活用6①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④传不习乎 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作动词,吃饭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一)整体感知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提示: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交流点拨】有朋/自
7、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教师范读第一章,强化解读文意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注意重音,把握节奏,为理解句子的含义做准备。【交流点拨】提示:“单”变“双”。如:学——学习朋——朋友 乐——快乐
8、 温——温习 师——老师 思——思考 知——知道 择——选择(二)深层探究1.疏通文意翻译句子的原则和方法原则: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留、换、对、补、删、调。6注意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2.重点句子的翻译。(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