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44556
大小:2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25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18狼和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18.狼和鹿铜山区汉王实验小学赵树果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中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3.借助工具书、文本内容和生活积累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4.凭借文本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否则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教学流程一、揭示文题课件出示:狼的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对,这是狼。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一看到它,你的脑海中马上会想到哪些词语?谁来说一说?师:的确是这样,狼给人的感
2、觉是凶残的,是贪婪的,它凶恶得令人毛骨悚然。可是下面的这种动物或许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请看——课件出示:鹿的图片师:同学们,这就是鹿。谁来说说它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看到它,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师:是啊,鹿是乖巧的,是美丽的,是温顺的,是活泼的。它和狼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添加“和”字,将文题补充完整)下面,就请同学走进课文《狼和鹿》。课件出示:狼的图片和鹿的图片二、自主学习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以下自学要求再次读文,看哪位同学任务完成得最出色。课件出示:1.读准字音,读通全文。2.想一想: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些什
3、么?三、检查交流师:刚才的这些学习任务大家完成得到底怎么样呢?下面啊,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文中的生字新词。课件出示:凯巴伯葱绿捕杀其他饥荒消退惨传染病一旦贪婪下毒手大约提防哀嚎血泊繁殖灌木蔓延妖魔威胁毁灭祸首师: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然后同座位同学互相帮助听一听。师:在上面的这些词语当中,有几个是比较容易出错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以红色突出)请再跟老师读一读,每个读两遍。课件出示:凯巴伯葱绿捕杀其他饥荒消退惨传染病一旦贪婪下毒手大约提防哀嚎血泊繁殖灌木蔓延妖魔威胁毁灭祸首师:除了这些生字新词以外,文中还有两个多音字
4、,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读读多音字,然后再练读带有多音字的句子。提:tí(提水)dī(提防)泊:bó(停泊)pō(血泊)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只跟着一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师:扫除了以上阅读障碍,老师相信大家的课文一定会读得更加顺畅,但要想读得语调自然,还要注意一下个别变调的问题。请大家读读下面两行词语,体会“一”字在读法上有何不同,请同学们再跟着老师读一读,每个词语读两遍。师:注意了以上问题,老师相信同学们的课文会读得更好,更加自然,更加流畅。下面就请大家再次
5、朗读全文,一会儿请老师带着大家分小节轮流读。师:同学们,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些什么?师:下面让我们来写写本课的生字吧。课件出示:凯葱捕杀其饥退惨染旦师:同学们,在这些生字中,“凯”和“染”需要大家注意一下,大家看,凯字的第六笔是竖提,看老师写(教师范写);染字常常有同学会写错,它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一个三点水加个九,下面是个木字,也来看老师写一下(教师范写)。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在书上描红,先写一写这两个字,再描一描其他的字。写前注意姿势要正确,真正做到“三个一”,同位同学互相提醒一下。师:写完的同学,请把课后第三项的词语
6、和文中的生字词语抄写两遍。四、走进“平衡”森林师:同学们,狼和鹿的故事就发生在凯巴伯森林里。下面啊,首先让我们走进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就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一看那里的森林给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件出示:默读第一自然段,并圈画出相关词句用心体会。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同学们,透过葱绿、歌唱、嬉戏等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同学们,这些词
7、语告诉我们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是动物们幸福生活的家园。请看——(教师配乐朗读)课文上第一幅插图和相关文字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一段,让我们都来感受一下凯巴伯森林的美好。可是在这片森林里也有不协调的事情时常发生。因为在这些活泼而美丽的鹿群背后,时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在图上补充上狼的身影)看——课件出示:它们总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师:美丽而可爱的鹿得时刻提防暗算,在狼的面前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弱者,它们总会成为无辜的牺牲品。于是,当
8、地的居民组成了狩猎队,枪声响起,狼和鹿的其他一些天敌纷纷倒在了血泊中。课件出示:作业窗:1、抄写生字词,牢记大脑中。2、给家长朗读课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