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30286
大小:4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5
《包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包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题目: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发展学生姓名:刘帮龙学号:070207014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师:李霞2010年12月23日 开题报告有关说明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审查后生效。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院系统一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打印(教务处网页),禁止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3.学生查阅资
2、料的参考文献应在5篇及以上(不包括辞典、手册),开题报告的字数要在1000字以上。4.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应当按照国标GB/T7408—94《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规定的要求,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7年12月28日”或“2007-12-28”。5.开题报告与学生毕业论文一起由院系存档。1.选题依据及研究综述选题依据:我国农民比重占总人口比重的第一位,农村数量不可胜数,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农民的增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机械化的普及,从土地上解放出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他们或是涌向大中城市,成为
3、了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或是留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与农业之间的工作,没有彻底从农村中转移出来。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转移情况上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这些问题也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在大中城市收纳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小城镇的发展状态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则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性,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决定着中国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去留问题。因此,研究此课题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博士石韦认为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环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这一任务任重而道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汕头大学商学院国际商务学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兰宜生认为:从中国现今国情出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走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共同发展的道路。目前面临着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大城市吸纳力有限的前景下,小城镇建设则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最佳途径。研究这一方向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方面,在与小城镇的结合上还未有更多的理论成果。2.课题的基本内容中国农业人口是一个
5、十分庞大的数字,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它不单单是一个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经济兴衰、社会秩序平稳的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因此积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找出路成为当前政府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相关障碍的消除,是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到小城镇的关键。3.课题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小城镇建设中产业升级,就业分配问题。小城镇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影响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6、及应对措施。创新点:发挥试行机制作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流动,建立健全小城镇的社会保障机制,减轻转移劳动力的社会负担。4.论文提纲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困难1.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的减弱2.城市难以扩大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3.农业内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4.社会机制欠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性障碍。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必要性(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近年
7、大中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减弱后的一种必然选择(三)政府鼓励部分企业向小城镇集中的政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提供了可能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步伐,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发展小城镇,提高其吸纳能力(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的向小城镇流动(二)加强小城镇建设,壮大城镇的经济实力,增强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吸纳力1.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2.加大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促进小城镇产业升级3.鼓励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4.引导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小城镇转移5.合理规划小城镇布局,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
8、便利(三)优化体制,进行体制改革,扫除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体制障碍1.改革户籍制度,减弱本地保护2.提供优惠政策,对农户留有的土地进行政策性的保护,接触农户后顾之忧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减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思想负担。5.进度安排(包括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