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第2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第2

ID:38998929

大小:4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6-23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第2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第2_第2页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第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修远中学初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桃花源记主备人陆祥彦课时第二课时审核人王金华日期教学目标1、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教学重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指名读、试背诵、解释重点字词)二、感知内容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三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幸福、神秘)三、赏析探究一、分类感受:(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感受桃花源的神秘。1、桃花源神秘在

2、何处?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2.教师小结:桃花源神秘在人、事、景都是似有若无。感受桃花源的幸福。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教师归纳:(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住民:“往来种作”(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四、理解主旨1.

3、思考: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修远中学初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可结合写作背景谈。背景资料:《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

4、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桃花源是一个宁静安乐、虚无缥缈的理想社会,里边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组织学生讨论:1.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2.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理想?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拓展延伸: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

5、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五、总结结束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美丽幸福理想社会世外桃源神秘课后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